“認識的年頭雖然不是特別長,對他及作品卻一見傾心。”78歲的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原副理事長唐克美說:“我是用自己的眼睛和心,去看待一個人和作品的。”八九年前, 唐克美參觀了何福禮的工作室之后,覺得這位大師人很直爽。“他有種戚家軍的感覺,很真實。”何福禮雖然大半輩子生活、工作在東陽,身上仍帶著義烏人的堅毅、倔強、豪爽、俠義的性格。唐克美認為,何福禮年輕時對傳統技藝的掌握得很到位,在實踐中就能手到擒來。對材料的重視,也是他成功的要訣。何福禮擁有極其細膩的手感和獨到的審美,能把作品表現特別雅致、大方。
“以前有人講手工藝人只能在技術上有追求,卻不能表達情感。”唐克美認為,何福禮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他天性上有一種強烈的進取心。通過傳承和創新,何福禮把自己的情感在作品表達得淋漓盡致,就像一本小說,很耐看。 “我覺得何福禮近幾年來,進步還是非常大的。”浙江省博物館工藝部主任范佩玲是中國工藝術美術大師評委、木雕組組長。她介紹說,這次的展覽就是要為特別杰出的手藝人提供展示的平臺,而何福禮就是這樣杰出的大師。“說實話,現在竹編的地位還沒有木雕的藝術地位這么高,為什么還要把他放在首展呢?”范佩玲認為,當代竹編藝術,何福禮絕對代表了最高水平。
竹編龍紋花卉罐:
罐體采用龜背紋、菊花紋等多種竹編技法,花朵繁復艷麗,花瓣層層舒展、淡濃相宜、干凈利落、造型生動,花卉的編法與景泰藍異曲同工,堪稱獨樹一幟。 罐頂編織祥龍戲珠圖案, 龍的四周編有如意、卷草紋等吉祥圖案。祥龍戲珠起源于中國天文學的行星圖。火珠是從月球演變而來的。自西漢以來,祥龍戲珠已成為一種吉祥、喜慶的裝飾圖案,主要用于建筑繪畫和裝飾高貴豪華的器皿。作品整體精致細膩,雍容大氣,寓意吉祥,不失為一件佳品。
“在民間,竹編以前做的都是日用品、日用器。”范佩玲介紹,當代中國,竹編藝術主要分布在四川和浙江兩省。上世紀80年代, 浙江的嵊州、東陽等地,一些手工藝人開始將竹編從日用品向工藝品發展,何福禮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我非常了解何大師。”范佩玲認為他不僅所有的創作都親力親為,還富有激情,創造力很強。“只要讓他得到一點點靈感,就能給普通的竹子賦予生命。而且他從不滿足,從最近的作品《望月樓》《十里紅妝》可以看出,他又呈現出更高的水平,這一點讓人感到震驚。”
“我與何福禮相識甚早。”目前,亞太地區手工藝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陸光正作為G20峰會木雕紅木作品總指揮正是風光無限。作為同一批出道的手工藝人,他親臨何福禮的展覽現場,全程為自己的好兄弟站臺、撐腰。
何福禮14歲時,被東陽竹編藝人馬世富從義烏東河帶到東陽,招工進入東陽縣木雕工藝術廠竹編車間學習竹編。第二年,陸光正小學畢業后考進東陽木雕技校學習木雕技藝。“我們年齡相仿,他比我年長兩歲,稱得上我的老大哥”。陸光正從技校畢業后,也進入木雕工藝術廠上班,與何福禮朝夕相處20多年,是惺惺相惜的好同事,好朋友。
“世界上沒有一蹴而就的天才。”陸光正回憶,上世紀80年代的東陽竹編,其篾絲已是細如發絲、柔若絹布,整個過程精編細織, 比織布要慢,比繡花費勁,不僅考驗藝人的功力,更是考驗他們的眼力和耐力。何福禮這個五大三粗的漢子,卻堪比女子。他用細致的手法和堅韌的耐心,賦予東陽竹編華美、精致的藝術風格。“他低調沉穩,不事張揚,始終堅持匠人本色。無論什么時候去廠里,見到他都是在埋頭編織的身影。可以說他是東陽工藝美術界最不像大師的大師。”
竹編龍紋花卉罐細節圖
何福禮是東陽竹編界掌握技法最高全面的老藝人,能編織花色圖案近千種。1983年,他作為東陽竹編工藝廠技術廠長,主持了《九龍壁》的編織工作,在壓力之下,大膽拍板“可以一試”。結果,東陽竹編為中國竹編創造了8種創新編織技法,而他獨創了其中的3種,這件作品獲得了目前竹編行業最高殊榮———金杯(珍品)獎,成為竹編工藝的里程碑。
“若做普通產品,只要一般工匠就可以了。我是國家級大師,作品就要體現大師的水平,代表中國的水準。”何福禮說“大國工匠”的精神,是自己一直追求的目標。在團隊的合作和師友們的相互切磋下,他不僅完美地恢復了瀕臨失傳的竹絲鑲嵌和竹黃雕刻等技藝,還獨創了桂圓穿孔花、紫藤花、彩色渲染編織法和亂編法等竹編新技法,將中國竹編工藝再一次推向新的高度。同時,他還致力于東陽竹編的傳承和發展,培養弟子50余人,將中國竹編工藝帶入可持續發展的新天地。
“何福禮的竹編是一件很接地氣的、很地方的、很有特色的手工藝,但為什么要把東陽竹編弄到故宮去?你們想過個問題嗎?”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晉宏逵面對我們的提問,一上來就用北京人特有的語氣解釋了2005年和2007年,何福禮兩度赴北京主持修繕故宮博物院倦勤齋的竹藝裝潢這件事的意義所在。
“公元18世紀中期,當時中國的皇帝就是乾隆皇帝,需要這種工藝,用這種民間的工藝來裝飾自己的居室。這可不是一般的居室, 特殊之處在于乾隆皇帝青年登基時就有一個心愿,自己的執政時間不能超過他的祖父、康熙皇帝的61年。他想在執政60年之后就禪讓皇位。故宮這么大,卻沒有一間太上皇的居室。為此,乾隆皇帝40多歲就開始為自己建造倦勤齋。他希望退休后在這座特殊的宮殿里,還能夠看到當年巡游全國,特別是南方的那些美妙的工藝、美妙的技術。它們在乾隆心目中是最高的、最民間的、最漂亮的、最接地氣的。從這座宮殿里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文化的兩極,一個是皇宮文化、一個是民間文化。這兩者,通過乾隆皇帝的愿望把它完美地結合起來了。這件事,歷史上做到了,可今天它壞了,怎么辦呢?我們沒有這技術,只能到最可能有這種技藝的地方去尋找。這就是歷史的回歸、歷史的回顧,是一種歷史的再現,這就是這件事的意義所在。”晉宏逵表示,何福禮開始也不知道這種技藝在18世紀就有了,他也要學習鉆研。何福禮的修繕工作不是一種簡單的重復,而是對歷史的一種敬畏、一種傳承。
早在2003年,國際竹藤組織和中國竹產業協會評選出了全國首批11位中國竹工藝大師,何福禮位列其中。如果說這項評選是讓何福禮與其他竹藝大師共享殊榮,那么自2005 年起,他勇揭“皇榜”并順利通過故宮專家組織的“大考”,歷時三年,用瀕臨失傳的“竹絲鑲嵌”和“竹黃雕刻”技藝,修復故宮最精美的建筑“倦勤齋”,則已讓他成為“大師中的大師”,美國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的副總裁吳·亨利稱他為“天才的藝術家”。
“我這段時間,不僅是參與修繕,也等于讀了一個研究生。”何福禮表示,這段經歷, 自己同樣收獲巨大。
這些年來,他孜孜追求竹編藝術事業的發展,編織出無數佳作精品,獲得的榮譽不勝枚舉。作品被多家博物館和國內外知名人士收藏。還多次赴澳大利亞、法國、德國、意大利、瑞士等國家和地區,作技藝表演和技術交流。
近年來,東陽木雕先后亮相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北京APEC會議等各種國際盛 會。同樣,與東陽木雕并稱“姐妹花”的東陽竹編自然不會缺席家門口的國際盛會。此次G20峰會,蕭山機場專用候機樓的竹編作品《和平鳥》就受到了G20籌委會的一致好評, 這正是何福禮創作的。此外,杭州樓外樓飯店內由他創作的“十里紅妝”竹編系列,則被稱為最符合場景的設計。
據《東陽市志》載,清嘉慶、道光年間, 東陽數百名木雕藝人曾到京城從事皇宮雕飾。時光流輪,歲月輪回。200年后的今天,何福禮肩負“百工之鄉”的重托,再一次進京,無疑是一種傳承和發揚光大。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作為我們這個時代的能工巧匠, 他們繼承著舊時技藝的‘香火’和榮光,守護古老的歷史,同時又在繼承中創新,培養傳承人,希冀創造更美好的未來。”浙江省博物館副館長許洪流在致辭中表示,“江南竹韻———何福禮竹編藝術精品展”作為此次系列展覽的首展,希望大家在欣賞大師巧奪天工技藝的同時,更能從大師的身上看到一種中華傳統文化基因傳承者的責任擔當,借此喚起觀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新審視和興趣。
“從何福禮最新的一批作品來看,一方面他追求精品創作;另一方面他千方百計想融入生活,飛入尋常百姓家。這是非常重要的。”
《浙江工藝術美術》雜志原主編、省民間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都一兵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也好、保護也好,如果僅僅停留在空中樓閣,保護仍是消極的。竹編藝術亦如此,只有讓老百姓所賞識、所使用,才不會進“博物館”,才能藝術生命常青。
著名藝術評論家高而頤認為:“何福禮堪稱為中國竹編工藝史上的里程碑。要成為一位大匠,必須有一顆對待傳統的虔誠和敬畏之心。匠中之大師,不僅要用腦,還要用心。虛心和慧心,是成為大匠的必經之路;精心和細心,將決定大匠事業的成敗。人類美好的生活永遠離不開匠人。手工雖然從手出發,但必須抵達心靈的深處。傾心于手,融情于藝,匠心永恒!”
下一篇:聽馬未都先生聊紅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