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底,國家開發銀行在重慶市召開開發性金融支持林業生態建設現場推進會,山西與重慶、貴州、河南等省(市)在大會上作經驗交流。
山西深處中國腹地、黃河岸邊,生態區位十分重要,山西林業生態扶貧項目應運而生。項目從2016年開始醞釀、2017年統籌謀劃、2018年全面提速、2019年落地,歷時4年。項目總投資174億元,申請國開行貸款62億元,貸款期限30年,目前累計發放25億元。建設規模涉及1628萬畝林業工程,包括退耕還林358萬畝、生態造林870萬畝和干果經濟林提質增效400萬畝。
林業生態扶貧作為山西首個省級PPP項目,發揮了良好示范作用,項目每年可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35.23萬人。國開行山西省分行多措并舉“注資”推進項目建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孵化項目
“十三五”以來,山西造林面臨資金缺口較大。一方面,造林成本逐年增加,考慮生態補償脫貧的要求,需要適當提高造林標準;另一方面,中央補助有限,省級財政短期內無法全額負擔。初步估算,將造林標準從500元/畝提高到800元/畝,同時,退耕還林補助從1600元/畝提高到2300元/畝,加上干果經濟林提質增效的實施,資金缺口近70億元。
在這個關鍵節點,國開行山西分行主動對接,提出整合中央省級資金,通過發揮開發性金融中長期融資優勢補齊資金缺口的思路,得到政府和主管部門的充分認可。經調研論證,形成了涉及總投資174億元的項目推進方案。其中,中央資金71億元、省級資金22億元,社會資本9億元,貸款72億元。
構建方案
林業生態扶貧項目原計劃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實施。2017年,政府購買服務模式叫停后,該項目融資工作一度陷入僵局。在當時的政策環境下,PPP 雖然是政府類項目通過市場化融資的唯一合法渠道,但林業生態工程屬于全額政府付費項目,PPP 能不能做?做了是否新增政府債務?有很大爭議。
在這個背景下,經分行對國家PPP政策涉及的30余份文件,全面系統的梳理和研究后,鄭重向山西省林草局(山西省原林業廳)提出省級PPP融資方案的建議,得到積極響應。隨后,分行會同省林業廳,向省財政廳、省發改委,以及省領導、財政部進行了多輪政策溝通和匯報,最終達成一致意見,徹底消除了各方對項目實施的政策顧慮。
落實主體
在對PPP模式達成共識后,選擇合規合適的社會資本成為關鍵的問題。一方面,根據PPP有關文件精神,本級政府所屬融資平臺及其他控股國有企業不能作為社會資本;另一方面,林業生態扶貧屬于公益性項目,自身難以產生現金流,按照完全市場化方式運作,必將增加項目投資成本和管理成本。
綜合各方面因素考慮,經與林草局、財政廳反復溝通,確定了以山西轄內11個地市推薦的國有企業為主體構建社會資本聯合體的方案,并經過法定程序,順利中標。
強化服務
山西林業生態扶貧項目涉及9個國有林場、98個縣(市、區)、2300多個造林合作社,是一項覆蓋全省的復雜的系統工程。為了把好事辦好,在組織推動上,分行與省林草局聯合成立了項目領導組和工作組,及時解決項目推進過程中的重大問題;在項目實施中,聯合借款人和省林草局印發了《項目管理辦法》,理順“借、用、管、還”;在貸款使用上,結合項目實際制定《資金管理辦法》,解決了財政資金與貸款資金配套使用、預付造林資金等具體問題。特別是在2020年脫貧攻堅全面收官的關鍵時期,分行會同省林草局、項目公司赴地市舉辦21場專題培訓,有力推動了項目進程,得到地方政府、客戶的一致好評。
國開行山西省分行在支持山西林業生態扶貧項目中成績突出,獲得山西省2020年脫貧攻堅創新獎。
上一篇:綠的力量
下一篇:退耕還林還草綜合效益不斷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