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山下,蟲鳴鳥唱,雨落猿啼,樹濤聲聲。在黎族阿媽的喃喃細語中,熱帶雨林與山水、民族、村落相依共生的故事徐徐展開,還原葳蕤深處生生不息的雨林時光……11月13日上午,2022年“雨林與您”體驗活動開幕式暨“雨林時光”田園實景演出在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滿鄉毛納村啟幕,現場觀眾身臨其境,感受海南熱帶雨林、民族文化與鄉村田園之美。
今年4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入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片區,察看公園生態環境,詢問樹木生長、水源涵養、動植物資源保護等情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海南要堅持生態立省不動搖,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中之重,對熱帶雨林實行嚴格保護,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
初冬的瓊州大地,依然溫暖如春,涌動著生機與活力。記者近日來到海南多個地市,走雨林,看村寨,記錄海南人民堅持生態保護、走綠色發展之路的故事。
守護雨林
綠色瑰寶世無雙
車行入深山,道旁樹木的枝條越來越頻繁地叩響車窗,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霸王嶺片區到了。
沿觀景步道拾級而上,板狀根、根抱石、植物絞殺等雨林植物的奇特景觀令人目不暇接。碩大的海芋葉片上,留下昆蟲進食后形成的一顆顆圓洞,透過圓洞向上看,高大植物頂部還有其他植物伴生形成的“空中花園”……
面對我國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連片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海南以生態立省,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是重中之重,要跳出海南看這項工作,視之為“國之大者”。
從2019年揭牌成立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到2021年成為首批正式設立的5個國家公園之一,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創新管理體制機制和管護模式,建設“電子圍欄”等智慧管理設施,在守護這片“國寶”的同時,不斷放大其生態、經濟、社會效益。
“以前這一大片都是光禿禿的。”55歲的王進強,過去是從事伐木工作的林場工人,現在已是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的一名護林員。自天然林保護工程開展以來,霸王嶺片區內的斧頭嶺等山頭由禿復綠,王進強和同事們都看在眼里。
和綠意一同歸來的,還有海南熱帶雨林的“原住民”——海南長臂猿。今年1月,王進強團隊的同事在對海南長臂猿D群的監測中,發現一只新生嬰猿,至此,這一全球最稀有的靈長類動物種群數量增至5群36只。王進強告訴記者,海南長臂猿終生不下地,依靠雙臂在雨林原生植物上覓食和生活,因此只有在生態系統較為完整、原真性強的“健康”雨林中才能生存。
為了守護好這片海南長臂猿全球唯一的棲息地,王進強和同事們除了日常的監測統計工作外,還為海南長臂猿種植了超過1萬株鄉土樹種,進一步擴大其棲息地面積。“目前追蹤到海南長臂猿食物殘渣的情況比以前多了不少,這說明它們的食物充足,活動范圍也在擴大。”王進強說。
精心呵護的綠色瑰寶,究竟“價值幾何”?去年9月公布的核算數據顯示,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2019年度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為2045.13億元,單位面積GEP為0.46億元每平方公里。“生態賬”算得清楚,王進強這樣的“公園人”心里也更加敞亮:“綠水青山果真是金山銀山!”
據了解,在國家公園內開展GEP核算并發布成果的,海南是全國第一個。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熱帶林業研究所副所長陸釗華表示,這有利于推進形成綠色發展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新形式,為國家公園熱帶雨林生態系統保護和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構建提供數據支撐及科學參考,為我國國家公園開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成效評估提供借鑒。
鄉村振興
日子越過越紅火
一方茶室,一盞茶碗,幾經沖泡,淌出一杯“琥珀色、奶蜜香”的紅茶。“只有五指山的紅茶,才有這樣的風味。”五指山茶葉協會會長鄭麗娟自豪地說。
離鄭麗娟的茶園不遠,毛納村的茶產業發展得如火如荼。今年4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個大山深處的黎族村寨,沿村道邊走邊看,在一家手工茶坊參與炒茶勞動,并買下兩袋茶葉。
手工茶坊的主人王菊茹對當時的情景記憶猶新。“去年我家賣茶收入有3萬多元,今年上半年就賣了4萬元。”王菊茹告訴記者,現在自家茶坊成了村里的“網紅打卡地”,不少顧客看重她種茶制茶的手藝,訂單源源不斷。
如今,570多畝茶園留住了曾經外出打工謀生計的毛納村民。“2013年我家還是貧困戶,靠著種茶葉,日子越過越好,去年我還買了一輛小車。”村民王瓊香記得,總書記當時坐在涼亭里對鄉親們說“過去身在寶山空手而歸,現在身在寶山碩果累累”,對此大家都有親身體會。“良好生態環境就是致富的資本。”王瓊香說。
“把茶葉經營好,把日子過得更紅火”,總書記的囑托已經成為這里每個人由衷的熱望。大葉茶發展起來了,下一步就是生態旅游。據了解,今年4月以來,到訪毛納村的游客比往年多了起來。
將扶貧與振興相結合,在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上下功夫,是海南近年來建設美麗鄉村、推動鄉村振興的關鍵舉措,像毛納村這樣特色鮮明、一村一業的黎族村寨,還在不斷涌現。
走進白沙黎族自治縣邦溪鎮南牙村,以黎族傳統文化圖騰為藍本的藝術墻繪,裝點了每戶人家的院墻。村子深處,橡膠林下,一座音樂舞臺上傳來黎族民歌《久久不見久久見》的曲調。
唱歌的人,是南牙村青年朱曉保。從一線城市返鄉創業的他,既有一支在當地小有名氣的樂隊“黎鄉三月”,又運營著一家酒坊,釀制黎族傳統糯米酒——山蘭酒。在朱曉保看來,對酒當歌、隨歌起舞是黎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熱鬧場景。
近年來,南牙村以黎族音樂和酒文化為重要元素,發展獨具特色的鄉村休閑旅游,依托原有村落格局美化村容村貌,引入自然研學、黎族民俗活動、藝術民宿等體驗項目,“黎樂部落”的招牌越來越響。“村里的環境變美了,游客越來越多,村民們把日子過好的信心更足了。”南牙村“邦溪水院”民宿負責人張春麗表示,未來村里還將開發水果采摘、村居冥想等旅游項目,將南牙村“釀成一首黎家的歌”。
宜居宜業
良好生態增福祉
群山遠抱,藍天映照,一排排嶄新的獨棟雙層小樓前有庭院,后有菜園;平整寬闊的鄉間道路旁,不時傳來苗家民歌的悠揚之聲……走進東方市東河鎮苗村生態搬遷安置新村,閑適恬淡、欣欣向榮的鄉村新景令人眼前一亮。
“新村住得更寬敞了,孩子上學也方便多了。”村民梁志榮是第一批從遠在熱帶雨林核心保護區內的苗村老村搬出來的。在老村,梁志榮一家六口擠在一間瓦房和一間平房內,進出村都要乘船,往返鎮上接送孫女上學要一個多小時。“現在,孩子們的學校離新村只有幾百米的距離。”梁志榮說。
為更好滿足苗村村民的醫療、教育和住房需求,為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騰挪出更多綠色空間,東方市從2020年起開工建設苗村生態搬遷安置項目,共建設安置房168套。苗村駐村第一書記余濤告訴記者,經過動員,苗村的135戶村民已在今年8月初全部搬進新居,村民居住環境的舒適度有很大提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山綠水、碧海藍天是海南最強的優勢和最大的本錢。良好生態環境作為“宜居”的重要指標,也正在成為海南人“宜業”的增長點。海南省中南部的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地處北緯18度“世界旅游黃金緯線”,四季氣候溫和。依托高達84.89%的森林覆蓋率和七仙嶺等自然名勝,保亭成為既有熱帶雨林、又有野溪溫泉的“天然氧吧”。2021年,保亭共接待游客307.2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7.32億元。
今年2月,全國首個“氣候康養示范基地”落戶保亭神玉島文化旅游區,為當地發展康養產業帶來新的機遇。神玉島文化旅游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景區正在探索氣候康養度假的新玩法,未來將為游客出具“氣候康養微報告”,提供健康監測服務和康養建議,吸引更多游客前來體驗。
此外,利用氣候優勢,保亭還積極引進熱帶果蔬優質品種,推動紅毛丹、百香果等特色農業品牌向規模化、產業化發展。保亭縣委書記穆克瑞表示,保亭將立足自然資源和生態財富優勢,努力打造熱帶雨林溫泉康養度假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培育區、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示范區、黎苗文化保護傳承展示體驗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地和高品質生活宜居地,促進特色重點產業高質量發展。
下一篇:梁平:西南首個國際濕地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