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松曠劫守深山,盛世而今路始盤。”長在山崖的一棵上百年老赤松,樹干遒勁,枝繁葉茂
推薦詞
赤松為深根性喜光樹種,抗風力強,生于溫帶沿海山區及平原,是石質山地、土質瘠薄地及沙地造林不可多得的先鋒樹種。
赤松材質優良,用途廣泛,耐腐蝕,可提取天然防腐劑。其樹干蒼勁,古樸多姿,嫵媚動人,既是優良觀賞樹種,也是樹樁盆景佳木。
樹木檔案
赤松,是松科松屬植物,喬木,高達30米,樹干顏色赤紅。樹枝平展形成傘狀樹冠,一年生枝淡黃色或紅黃色,微被白粉。針葉2針一束,長5—12厘米,徑約1毫米。雄球花淡紅黃色,雌球花淡紅紫色,聚生于新枝下部呈短穗狀。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部山區及山東半島、江蘇北部,分布區南北長約600公里、東西寬不超過200公里,分布面積相對較小。
赤松枝繁葉茂,傲然聳立
赤松是一種特別喜歡光照的樹種,一般生長在山頂,或者平原地帶。它抗風力很強,比馬尾松更耐寒,能耐貧瘠土壤。在我國黑龍江東部、吉林長白山區、遼寧中部至遼東半島、山東膠東地區和江蘇東北部云臺山這些地方都有大量的赤松存在。赤松枝平展形成傘狀樹冠,樹下可以乘涼。有的工匠看上赤松,用它做家具,做棟梁,做出來的家具漂亮耐用,做棟梁更是百年不腐爛。
自成風景山中奇秀
在鐘靈毓秀的吉林長白山上生長著聞名世界的美人松。在植物分類學上,美人松曾一度被認為是赤松的變種,因為赤松與美人松相比,同樣具有橘黃色的樹干、形態豐滿的樹冠和多姿擴展的枝干。
有人說,美人松是謎一樣的存在,其實赤松也是如此。在遼寧省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的崗山上,有一株樹齡500多年的赤松,自成風景,被稱為“遼東赤松王”“啟運樹”,與安徽黃山的迎客松齊名。
“遼東赤松王”樹高26.5米、胸徑3.7米、地徑4.9米、冠幅30米。這棵赤松樹冠龐大,占地面積780平方米,紅枝綠蔭相互掩映,在蒼山秀谷中尤顯壯美,遠近聞名,是新賓縣著名的景點之一。
“遼東赤松王”還流傳著很多關于它的傳說。一次努爾哈赤外出打獵,忽見叢林中竄出一只梅花鹿,立刻尾隨而去。當來到一個山谷,不見了獵物,只見山坡上一棵百年赤松巍然屹立,狀如碧傘,并發出隆隆奇響。此情此景,令努爾哈赤激動不已,他覺得這并非樹的聲音,分明是真切的人語,便立刻下馬跪拜樹前,脫口道:真乃神樹也!不久,薩爾滸大戰拉開帷幕,努爾哈赤統率將士們一起再次拜了神樹,官兵見此神樹奇樹,士氣大振,一舉奪得大戰全勝。
無獨有偶,在吉林省蛟河市白石山林業局漂河山崗上也有一株赤松,雖暫時還沒什么名氣,但樹形姿態令人嘆為觀止。它高約20米、胸徑50厘米、冠幅10米,生長在干旱瘠薄的懸崖峭壁之上,搏風傲雪,蒼勁多姿。最吸引眼球的是,全樹干龜板一樣的裂痕,如同遠古走來的桫欏樹,古老而滄桑。這株赤松四周還布滿小松樹,極具天然更新能力,對于維持生態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赤松盆景
古樸多姿材質優良
赤松樹干蒼勁、古樸多姿,枝葉舒展如畫、層次豐富、嫵媚動人。此外,赤松針葉不刺手,色澤嫩綠、嬌艷、枝條柔軟,整枝造型時可隨心所欲,經名家妙手蒔弄,便可華麗轉身,變成價格不菲的盆景精品。
赤松材質優良,心材紅褐色,邊材淡紅黃色,紋理直,質堅硬,結構較細,可供建筑、電桿、枕木、礦柱、家具及木纖維工業原料等用;樹干富含樹脂,可割樹脂,提取松香及松節油。
赤松木材具有天然的抗腐蝕、抗霉變的特性,特別是心材,在抗腐蝕、抗霉變方面能達到0級,幾乎看不到微生物的生長。赤松心材提取物生產新型天然木材防霉劑,是未來赤松利用的一個重要方向。
赤松樹干
先鋒樹種備受推崇
赤松,適應性強,極耐干旱和瘠薄,且具有良好的天然更新能力,是石質山地、土質瘠薄地及沙地造林不可多得的先鋒樹種。
在科爾沁沙地南緣的遼寧省章古臺防沙治沙試驗林地,20世紀70年代種植的赤松林,歷經半個多世紀的風吹沙打,如今依然綠意盎然,茁壯生長,贏得國內外權威專家的高度認可,也正是基于此,沙地赤松備受推崇,是很多地區沙地綠化的首選樹種。
在遼寧省阜新市彰武縣章古臺鎮防沙治沙試驗林地上,赤松與同齡樟子松相比,單株生物量是樟 子松的1.73倍,根系生物量是樟子松的1.96倍,細根生物量是樟子松的4.76倍;細根總長度是樟子松的3.98倍,赤松根系分形豐度也顯著高于樟子松,這反映出赤松根系在土壤中拓展的體積明顯大于樟子松。
赤松的抗旱性、沙漠化適應性和細根復雜的網絡結構是長期適應環境而進化的結果,與其原產地土壤貧瘠的山地有關,為了適應貧瘠生存環境,需要根系具有復雜的網絡結構以截流更多水分和養分。
赤松被引種到沙地上,遺傳特性并沒有改變,說明赤松適宜在多風的沙區造林,為沙地引種赤松造林提供理論依據,赤松在我國三北地區風沙治理和建立生態屏障中還會大顯身手。
赤松松茸
赤松松茸相生相伴
松茸,從古至今一直被視為“菌中之王”,具極高營養與藥用價值。相傳1945年8月廣島被原子彈襲擊后,唯一存活的多細胞微生物只有松茸。松茸在日本被奉為“神菌”,日本人習慣于秋季食用松茸料理,信奉“以形補形”,食之具有強精補腎、健腦益智和抗癌等作用。
針對松茸的人工栽培研究由來已久,但至今沒有成功,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松茸是一種菌根真菌,必須和某些樹種的根系形成共生關系,才能生長,而且對生長環境非常苛刻,目前人類還難以合成松茸所需的營養與模擬根系的環境。那么,是誰有這樣的神力讓松茸生長呢?赤松便是其中之一。在生命演化漫長歲月里,赤松與松茸協同進化,兩者結下不解之緣。
赤松根系范圍內,松茸連年生長的同一地點被稱為“松茸窩”,是松茸孢子發芽、生成菌根的場所。“松茸窩”一旦形成,松茸菌絲就沿著赤松根系生長方向擴展,會產生子“松茸窩”、孫“松茸窩”、重孫“松茸窩”……一代一代繁衍下去。
松茸通過赤松根系上的菌根,吸取赤松光合作用產生的糖類及其他營養物質,獲得能量,拱出地面,形成子實體,再產生孢子、散發孢子,完成生命史;松茸菌絲和菌根的活動分泌一些物質,包括酶、激素、抗生物質及其他一些鮮為人知的物質,改善土壤組分,優化赤松根際環境,提高赤松抗旱性和抗貧瘠性。
松茸生命極短,出土后7天左右,便迅速衰老死去,把體內的營養反哺給赤松;赤松生命極長,可長到數百年,松茸死去,赤松接收松茸的菌絲和孢子,孕育出下一代松茸。赤松離開松茸可以生長,松茸離開共生樹種無法存活,赤松與松茸間神秘的互惠互利共生關系,超出人的想象。
松茸作為真菌中的“貴族”,每年都可采收,但木材采伐后至少需要幾十年才能重新長成。如此高價值的一個產業爆點,極具吸引力,人類付出一百多年的努力嘗試松茸栽培,松茸的研究始終是一個具有魅力的研究領域。
松茸的研究已從單一的物種以經濟價值研究為主導,上升到森林界共生關系及生物多樣性的研究,把松茸的研究指向更寬、更具戰略意義的研究領域。保護好與松茸共生的樹種及適宜松茸生長的自然生態環境,才能把生態優勢發揮出來,給松茸自然繁殖的機會。
保護、修復及營造赤松林,是延續與發展松茸高價值產業鏈的重要一環,不僅是一道生態保護命題,更關系特定地區民生福祉。松茸在我國主產區為東北地區和西南地區,在東北地區,松茸依賴赤松林生長。赤松集中分布在中朝邊境,憑借優良的天然更新能力,形成了以圖們江流域和鴨綠江流域最為集中的大面積天然林,成為該區獨特的森林景觀類型,這是我國境內保存最為完好的大面積天然赤松林之一,這些赤松林是松茸繁衍的基礎,松茸的分布與赤松的分布區一致。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龍井市被譽為“松茸之鄉”,這里出產的松茸,在國際市場上享有盛譽。龍井境內的天佛指山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是中國第一個珍貴食用菌類的自然保護區。建立占地面積7.73萬公頃的松茸保護區,3.2萬公頃的赤松林功不可沒。
赤松、松茸喜歡清新的空氣、奔放的陽光、豪邁的雨水,彼此共生,攜手成長。讀懂赤松與松茸的關系,保護和發展好赤松林,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赤松+松茸”為林業產業注入新的活力,把綠水青山建得更美,就可以把金山銀山做得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