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西省五臺山國有林管理局分別在五臺山的北臺、東臺、西臺和中臺實施了中央財政退化草原生態修復治理項目1.26萬畝、全省草原退化區域生態修復工程0.32萬畝,探索出一條人工修復與自然恢復相結合的新路徑,有力遏制了草甸退化勢頭,項目區的平均鮮草量和植被平均蓋度比修復前明顯提高,水土流失區域得到了有效治理。
探索“五大模式”。一是“裸地松土+補播”修復模式,主要應用于地勢較為平緩的退化區域。二是“常規補土+林下草就近移植栽培”修復模式,主要應用于地形較為平緩且有石塊裸露的區域。三是“植生袋固土+林下草就近移植栽培”修復模式,主要應用于坡度較大,有潛在水土流失風險的區域。四是“分段引流+常規補土+林下草就近移植栽培”修復模式,主要應用于侵蝕溝及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地段。五是“結網固土+人工播種”修復模式,主要應用于部分修路邊坡坡面較陡、沖刷嚴重的區域。
把好“四道關口”。五臺山國有林管理局根據山地草甸分布海拔高、生長期短的特性,從青海引進選用耐沖刷、耐踐踏、抗病害能力強,“三證一簽”齊全,適宜山地草甸生長的草地早熟禾、紫羊茅、披堿草等草種用于草甸修復;保障出草率和成活率,有效促進草的生長,提高成活率;聘用專門管護員常態化巡護,在修復區范圍內沿作業區、放牧區進行圍網限牧,并設立警示牌、標志牌加大對亞高山草甸保護的宣傳力度;與忻州師范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開展合作,運用遙感衛星數據跟蹤監測草甸生態系統現狀,設立觀察站2個,設置固定監測樣地1塊、輔助監測樣地2塊,進行氣象、土壤、植被等方面生態環境調查,為亞高山草甸生態系統功能評估提供詳實、準確的數據支撐。
強化“三項措施”。五臺山國有林管理局多次聘請有關專家舉辦亞高山草甸生態保護與修復培訓班,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圍繞草種選育、修復措施、資金測算等,對五臺林局亞高山草甸生態修復治理工作進行科學詳細的講解,并組織相關人員赴青海學習草原保護修復的經驗技術;組織技術力量深入實地進行踏查,進一步摸清摸準轄區草甸的分布情況、生長習性等重要底數,為分年度、分區域科學有序規劃布局工程打下了堅實基礎;制定出臺了《五臺林局草原修復治理管理辦法》《五臺林局草原修復治理項目驗收辦法》《五臺林局草原修復治理項目技術規程》,編制了《五臺林局草原修復治理項目實施方案》,確保工程項目的建設、驗收以及成果鞏固的各個環節都有章可循、有規可依,有效保障了工程質量。
下一篇:廣西再添3個國家濕地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