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實現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雙縮減’,結束了新疆作為全國唯一沙化土地擴張省區的歷史。”在近日召開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上,這一亮眼的荒漠化沙化治理成績寫入2023年新疆政府工作報告。
新疆地處歐亞大陸中部,是我國荒漠化及沙化面積最大、分布最廣、危害最嚴重的省區。這里氣候干旱、降水稀少、多風,生態環境脆弱,防沙治沙難度極高。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疆依托“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還草、塔里木盆地周邊防沙治沙等國家重點工程,累計治理沙化土地2837.56萬畝,實現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雙縮減”。
在防治措施上,新疆加大對荒漠植被封禁保護力度,累計建成46個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保護面積831萬畝。僅2022年,就新建續建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4個,新增沙化土地保護面積22.84萬畝,完成沙化土地治理698.98萬畝,超年度計劃74%。同時,全面推行以草定畜,實施草原禁牧1.5億畝、落實草畜平衡5.409億畝,通過補助獎勵引導農牧民轉變牲畜飼養方式。積極創新綜合治理模式,示范推廣引洪落種、檉柳(梭梭)接種肉蓯蓉、無灌溉造林、工程治沙等新技術。組織實施沙化治理工程項目,“十三五”期間,新建國家沙漠公園9個,總數達到27個,規劃總面積為287.9萬畝,累計完成三北人工造林330.40萬畝、封山(沙)育林416.787萬畝、退耕還林422.2萬畝、退耕還草101.5萬畝、退牧還草480.95萬畝,有效減緩沙化土地擴張趨勢。
“新疆防沙治沙技術水平在世界上也是先進的,這得益于不斷的防沙治沙實踐。土地荒漠化、沙化治理在全世界都是難題,近年來,新疆通過國際交流,很多選育的荒漠植物走出國門,助力非洲、中亞等國家開展荒漠化防治合作,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科技支持。”新疆林業科學院造林治沙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劉康說。
入冬以來,上萬水鳥先后抵達塔里木河尾閭臺特瑪湖,與蘆葦、藍天、沙漠相互輝映。受塔里木河上游來水減少影響,上世紀70年代臺特瑪湖曾一度干涸。為了拯救塔里木河流域生態環境,新疆自2000年起至今,先后23次向塔里木河下游實施生態輸水,極大改善了下游生態環境。臺特瑪湖濕地植被、野生動物逐年增加,這片位于沙漠中的湖泊也成了水鳥棲息的“家園”。
阿克蘇地區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西北邊緣,生態系統極度脆弱和敏感,上世紀80年代,阿克蘇地區每年沙塵天氣將近100天,最近的沙漠離城區僅有6公里,并不斷向城區逼近。面對嚴酷現實,1986年,阿克蘇地區在風沙策源地柯柯牙啟動綠化工程,用30多年時間,筑起了一條集生態林、經濟林于一體的防風治沙“綠色長城”,成功使昔日的風沙策源地,變成了生態屏障、綠洲果園。
如今,新疆沙化土地持續“瘦身”,生態環境也在逐年好轉,勤勞智慧的新疆各族群眾更是從沙漠中淘到了“金”。環塔里木盆地千萬畝林果、沙產業越來越鼓了百姓的錢包。
據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統計,截至目前,新疆各類防沙治沙重點工程累計投資達132.6億元,監測數據顯示,新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實現了“雙縮減”,有力支撐了新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