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環裝備(300140)亮相生物質能科技裝備展,向眾多觀眾展示了公司在生物能源領域的發展成果,并獲選為“生物能科技裝備創新企業”。期間,中環裝備總經理助理黃勇發表了“基于現代生物技術的工業化設備在生物質能源領域的創新應用”的主題演講,向眾多業內人士介紹了公司與芬蘭BioGTS公司聯合研發的國際領先的橫向塞流式干法發酵技術,并獲得了熱切關注和強烈反響。
中環裝備重點介紹了其在河北省臨漳縣牽頭建設的國內首個干法發酵示范性工程,項目2018年4月開工、10月試生產,采用了橫向塞流式干法發酵工藝,以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等為原料,先通過微生物厭氧發酵生產生物天然氣、食品級二氧化碳,再將發酵后的沼渣生產生物有機肥,保證生產過程“零污染”和污染物“零排放”,實現資源循環利用。
相比國內普遍采用的濕法工藝,橫向塞流式干法發酵工藝具有跨代性競爭優勢,擁有發酵效率高、可連續生產、無二次污染、原材料適用范圍廣、自動化程度高、建設周期短、占地面積少,以及后期運營費用低等優勢。黃勇介紹,目前該工藝是國內唯一可以不依賴財政補貼就實現盈虧平衡的技術,也是唯一可以在冬季不依賴外部能源仍保持持續供氣的技術。
據悉,示范項目總投資6億元,年消耗秸稈13萬噸,可年產生物天然氣2130萬立方米、食品級二氧化碳2萬噸,生物有機肥7萬噸。項目具有顯著的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方面:項目年消耗13萬噸秸稈,可實現資源綜合利用;項目生產的生物天然氣可用于工業、家用、車用等領域,每年可替代燃煤3.4萬噸,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6.2萬噸、二氧化硫380噸、煙塵280噸;項目生產的生物有機肥每年可替代化肥實現7萬畝耕地綠色生產。
社會效益方面,該示范項目可惠民約8千戶,直接增收2,600萬元,直接產生就業70人,帶動周邊產業就業約500人;經濟效益方面,經測算,項目年收入超過1億元,凈利潤率(不含政府補貼)超過20%。
事實上,中環裝備在生物能源領域的布局早已醞釀籌劃多時,11月6日,中環裝備全資子公司中節能(唐山)環保裝備有限公司聯合碧奧能源(上海)有限公司等,共同出資成立中節能(北京)生物能源裝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節能生物能源”)。中節能生物能源公司主要從事生物能源高端智能裝備研發制造、生物天然氣等能源供應,新設公司將成為中環裝備在生物能源裝備制造領域的專業化公司。
開發利用生物天然氣不僅能解決能源安全問題,還能解決環境污染與“氣荒”之間的矛盾,是符合我國國情的選擇。隨著近幾年國家對生物天然氣和綠色農業的逐漸重視,相關政策不斷加碼,2019年3月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促進生物天然氣產業化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要求到2020年生物天然氣年產量超過20億立方米,到2025年生物天然氣年產量超過150億立方米,并要求各地研究制定生物天然氣產品補貼政策。
11月,國家發改委又發布了《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將生物質能的工程項目與裝備制造等全領域納入了鼓勵類目錄,并鼓勵有機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及有機肥料產業化技術開發與應用;此外,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擴大有機肥替代化肥示范縣,農業農村部也大力支持有機肥發展,堅定推動“綠色興農”戰略。由此可見,我國生物天然氣和有機肥發展即將步入快車道。
目前,我國秸稈年產量約9億噸,假設每年將5%的秸稈進行干法發酵能源化利用,則每年干法發酵可利用4500萬噸秸稈,由于示范項目年消耗秸稈13萬噸,相當于可復制346個該項目。若按照50%的投資額為設備費用估算,則每個項目設備費用需投資3億元,由此測算,干法發酵設備市場空間將達1038億元。
回溯中環裝備圍繞“電代煤”、“廁所革命”、“垃圾分類”等國家重大環保政策,適時推出的石墨烯電采暖設備、ECO方便器、廚余垃圾處理器、生物質能成套裝備等高端裝備產品,彰顯了公司聚焦高端制造,鍛造科技創新型企業的發展定位,正是中環裝備深度執行企業“A+2N”發展戰略的體現,也是作為央企第一環保股服務國家戰略、服務社會民生的體現,隨著其不斷深耕“智慧環保”領域,激發成長新活力,傳統業務與創新業務并進,實現雙輪驅動。
設立生物能源裝備子公司、參加相關展會,在中環裝備頻繁發力的背景下,公司版圖延伸正式切入生物質能源領域,依托現有的環保裝備領軍企業地位,憑借強大的央企股東背景,發揮技術、渠道、資金等優勢,公司業績有望加速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