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支流耒水兩岸的油茶林蔚為壯觀
近年來的全國兩會上,“脫貧攻堅”都是習近平總書記同代表委員交流最多的問題之一。
今年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內蒙古、湖北代表團審議和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經濟界委員時又多次提到脫貧攻堅。
兩會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在浙江、陜西、山西等地考察調研。從天目山環抱的浙江安吉到秦嶺深處的陜西柞水,不管是看竹林民宿,還是了解木耳生產,總書記 “尋山訪水”,關心的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惦記的是脫貧攻堅成效,察驗的是林草人書寫在大地上的答卷。
一個生態工程帶動一批貧困人口脫貧
“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發揚‘右玉精神’”。5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調研時,再次提到“右玉精神”。70多年來,右玉歷屆縣委帶領全縣干部群眾堅持不懈治沙造林,憑著一支鐵鍬兩只手,創造了貧瘠荒灘變綠洲的生態奇跡,鑄就了“右玉精神”。曾經,縣域內僅有殘次林8000余畝,林木綠化率不足0.3%,土地沙化面積占到76%;三北防護林二期工程啟動至今,右玉縣共完成三北工程營造林27.5萬畝,林木綠化率提高到56%。
依托“右玉精神”,右玉人利用現有生態優勢,突出綠色產業發展,以脫貧攻堅和生態旅游興縣為引領,堅持把脫貧攻堅的過程變成了鄉村振興的過程。如今,以“小老楊”為主的林木和沙棘共生成為右玉的植被特色,一大批生態旅游、苗木產業、林下經濟、沙棘加工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成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
今年春季造林期間,山西省臨汾市大寧縣曲峨鎮白村一處溝底內,60多歲的貧困戶馮還堂正和其他村民一道揮起鐵鍬刨坑栽樹。“3個小時挖了30多個坑,一個土坑1.5元,這一上午40多塊錢到手了。”馮還堂說,“以前為了生活,我下過煤窯,賣過豆腐,常年在外奔波還是受窮。如今在家門口靠種樹,一年就能收入1萬多元。”
大寧縣位于呂梁山南端,是山西省10個深度貧困縣之一。面對貧窮和脆弱生態的雙重困境,大寧縣開創實施了購買式造林,通過興林增綠讓群眾增收脫貧。目前大寧縣已成立37家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吸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578名,占社員總人數的近80%。2019年大寧縣共種植20多萬畝經濟林和生態林,人均年勞務收入超1.5萬元。
在山西的50多個貧困縣,“合作社+貧困戶、政府購買式造林”的生態扶貧模式目前已遍地開花。山西各地聯動實施退耕還林獎補、造林綠化投工、森林管護就業、經濟林提質增效和特色林產業綜合增收等林業生態扶貧五大項目,惠及52.3萬貧困人口。
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是林草生態工程脫貧的另一個典型工程。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啟動實施以來,山西累計安排58個貧困縣,貧困戶戶均獲得退耕還林補助資金4000元以上。云南優先安排88個貧困縣退耕還林任務,實施退耕還林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口中,已有17.5萬戶脫貧出列。在陜西,2014年以來,將符合退耕還林條件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重點貧困縣全部納入實施范圍,涉及貧困戶20.66萬戶57.60萬人,直接補助資金達3.17億元。
100萬生態護林員上山,300萬貧困人口脫貧
正值東北春季森林防火期,生態護林員們心中惦記的首先是林子。
一大早,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汪清縣汪清鎮砂北村村民王明海就要開始工作了。他穿上迷彩服和巡護馬甲,戴上“生態護林員”袖標,檢查了三輪電動車上的鐵鍬、鐮刀等工具,騎車出門。
貴州省荔波縣生態護林員在巡山護林。圖片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每天必須堅守崗位!”王明海自豪地說,“在防火期我們每天早上6點巡山到天黑,清明節上墳的人多,我們早上四五點就出門了。”山路崎嶇陡峭,樹木枝杈叢生,每天巡山巡路,制止亂砍濫伐、亂扔垃圾、在林區抽煙等行為是他的日常工作。由于妻子患有肺癌,醫藥費掏空了家底。2017年,王明海被選聘為鎮里的第一批生態護林員。“當上了護林員,我每年有1萬元穩定收入,日子比以前好多了。我們這里是東北虎豹國家公園核心區,守好這片林子,為了全村老百姓,也是為國家貢獻一點力量。”被聘為生態護林員兩年多來,王明海一絲不茍,處置了20多起火災隱患,也曾制止過私自到淺山區挖沙破壞植被的行為,還有效制止了多起盜伐林木、非法開墾、破壞森林資源的行為。
吉林省汪清縣地處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的核心區域。記者在汪清采訪生態護林員。
在云南,現有的17萬多名生態護林員,平均每人每年增收9000多元,帶動17萬多個貧困家庭共70萬貧困人口穩定增收。云南生態扶貧優先支持深度貧困地區,尤其是列入國家“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的怒江和迪慶。截至2019年底,云南共安排怒江、迪慶生態護林員指標4.56萬個,占全省指標總數的1/3,實際聘用4.67萬名,其中少數民族占94.2%,基本實現兩州每個貧困家庭有一個勞動力穩定就業。全省有4.45萬名生態護林員長期在邊境一線巡山護林。他們不僅成了生態資源的守護者,也是守土巡邊的國土守衛者。
云南省魯甸縣生態護林員向記者講述護林故事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后,河南省三門峽市盧氏縣徐家灣鄉河洛村的馬振武和全縣4450多名生態護林員接到一項臨時任務——投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配合相關部門檢查所負責林區有無野生動物非法交易等現象。在特殊時期,生態護林員也發揮了特殊的作用。
“十萬畝森林壓在肩膀上,千斤重擔系于一身,不能辜負國家對咱的信任。”河南駐馬店薄山湖神農山林場的生態護林員孫向東如是說。
到目前,我國生態護林員已累計達到100萬人,可帶動300多萬貧困人口增收和脫貧。
林草產業造福萬千農民
烏蒙山的藍天白云讓人驚嘆。幾個月前,就在云南省昭通市魯甸縣的龍頭山上,記者注目的不光是烏蒙山區天上的云,更重要的是山上的樹——花椒。在花椒收獲的季節,龍頭山下的老百姓臉上掛滿了欣喜,正是因為龍頭山上集中連片的花椒樹。魯甸23萬畝花椒樹帶動了近3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增收。
“種花椒也得懂技術,我們負責花椒林的生態護林員,指導當地農戶解決施肥、打藥、剪枝等技術性問題。”云南省昭通市魯甸縣龍頭山鎮生態護林員余金美一邊指導農戶采摘青花椒一邊說。她丈夫因車禍失去了勞動能力,家中有兩個孩子在上學,一家人的生活重擔都壓在了她的肩上。2018年,她被選聘為生態護林員,“這樣一份工作,讓我靠自己的勞動掙錢,比直接給我幾千塊還讓我高興
呢!”
記者走進寧夏,記錄枸杞產業對當地生態環境改善和精準扶貧的良好效果
2014年,魯甸發生6.5級地震,給原本就貧困的山區帶來重創。魯甸災后重建,花椒和核桃“兩棵樹”功不可沒。莽莽群山成為生態產業的“第一車間”,萬千林農成為現代林草的“產業工人”。
魯甸是云南依靠林業產業脫貧的典型案例。云南省94%的國土面積是山區,林業是云南實現精準脫貧的重要基礎。2019年,云南省林下經濟面積達6800萬畝,經濟林面積達6610萬畝,生態旅游、森林康養產業產值突破150億元,林業產業總產值達2309億元。
在廣西,放眼“林業特色產業富民行動”,油茶、林下經濟等優勢產業亮點頗多。2018年,廣西油茶千萬畝面積、千億元產值的“雙千計劃”啟動,54個貧困縣新建油茶高產高效示范園60個、示范點20個;帶動新造油茶林30.6萬畝,改造油茶低產林19.3萬畝,分別占全區的93.8%和100%。54個貧困縣林業總產值超過2000億元,同比增長17%,油茶種植面積達540萬畝,占全區的79%,林下經濟產值達464億元,同比增長25.5%,林業產業在54個貧困縣的覆蓋率超過80%。
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將林業產業作為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的重點內容,將油茶產業、林下經濟作為兩個新的千億元產業來打造,統籌優化貧困地區油茶、林下經濟產業發展布局,提出力爭油茶產業、林下經濟等再帶動超過50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主打油茶產業的百色市和主打核桃產業的河池市分別在2017年、2018年被評為“全國木本油料特色示范市”。
不光是魯甸,花椒在四川、陜西、甘肅等地,都已成為當地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依賴!
不光是油茶、花椒、核桃,還有蘋果、紅棗、沙棘、杜仲、刺梨、五倍子等;也不光是經濟林、林下產業、森林旅游和花卉苗木,還有森林康養、生物質提取物等新興生態產業……
林草扶貧,既要好生態,也要好生活。脫貧的潛力在山水,致富的希望在林草!
上一篇:林草科技助力脫貧攻堅
下一篇:石峰:木業該如何走出疫情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