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家鄉添新綠,讓祖國更秀麗”這是通化縣全體林業人共同踐行的宗旨。通過一代又一代林業人的努力,通化縣林業工作取得了驕人成績,“綠色銀行”已經成為通化縣的“特色名片”。
以“護林”為主線,強化林業資源持續向好趨勢。保護好現有資源,才能更好地發展,通化縣以林長制為抓手,全面落實森林保護發展目標,深入打擊盜伐林木違法犯罪和毀林種參等行為,共查處行政案件25起,其中盜伐林木案件2起,濫伐林木案件18起,其他案件5起,共處罰30人,罰款 29.6134萬元。7419畝毀壞林地種植的人參全部清理下山,林地總面積占縣域國土總面積的81.9%,森林覆蓋率達到77.11%。
以“造林”為手段,增強林業資源多元發展勢頭。以百萬畝人工林為基礎,實施了退耕還林、造滿造嚴、封山育林、紅松干果經濟林建設等工程,開展了蝲蛄河國家級濕地公園、石湖國家級森林公園、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等一系列生態建設項目,造林總面積達3.85萬畝,義務植樹284.2萬株,通化縣城被命名為“吉林省森林城市”。
以“營林”為目標,實現林業資源提速增效目標。通過積極探索生態旅游產業、中藥材種植等林下經濟開發,在縣域推進綠色產業轉型發展,大力發展紅松干果林種植,打造紅松干果林品牌。在確保森林生態系統健康穩定的前提下,優先利用商品林地發展林下參,打造區域品牌,成功申報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目前通化縣已發展林下參8.6萬畝、紅松干果林30萬畝、其他中草藥種植3.9萬畝。
以“愛林”為宗旨,構筑林業資源財富格局。發揮“打造綠水青山,守護金山銀山”在實際工作中的指導作用,從林業人抓起,從林業相關人抓起,明晰“人”與“氧”的關系,筑牢“氧”與“林”的關系,從思想上改變人民群眾對森林價值的認識,將資源格局從“砍樹”賣錢上拉回來,建立“愛林”生財意識,深入開展“碳中和”“碳達峰”宣傳,建立有“森林”就有“財富”意識。
近幾年來,通化縣先后獲得了“全國綠化模范縣”“全國森林資源管理先進單位”“全國造林綠化先進單位”“全國封山育林先進單位”“全國退耕還林先進單位”和“全國森林防火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下一篇:老公園改造豈能忘了生態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