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這是建設農業強國、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科學指南和行動綱領。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要接續奮斗,不斷推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持續讓生態美起來、環境靚起來,充分展現山清水秀、天藍地綠、村美人和的美麗畫卷,讓山清水秀的田園風光成為人們高品質生活的增長點。
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的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是鄉村振興的根基和支撐點。只有妥善開發、合理利用,才能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比如,安吉余村從賣石頭到賣風景實現美麗蛻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這里提出也在這里得到最好的實踐。原生態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慷慨饋贈,金色的稻田、連綿的青山、亮麗的房舍、蔚藍的天空和雪白的云朵,清水綠岸,鳥兒在草叢間筑巢和嬉戲……這些鳥語花香的田園風光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征程上,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和資源利用上線,嚴守基本農田保護控制線、城鎮開發邊界控制線,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和規劃產業布局,合理利用區域生態環境承載力,實現永續利用。徹底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做法,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不斷增值自然資本,厚植生態產品價值,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們生活品質的增長點。
生態本身就是經濟。要建立健全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依托不同地區獨特的自然稟賦,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創建富有綠化、綠韻、綠態、綠魂的綠盈鄉村。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用循環、清潔、低碳技術和模式改造現有傳統產業,實現產業生態化提檔升級。以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為導向,積極推進生態產業化。如,依托潔凈水源、清潔空氣、適宜氣候等自然本底條件,適度發展數字經濟、潔凈醫藥、電子元器件等環境敏感型產業,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依托優美自然風光、歷史文化遺存,在最大限度減少人為擾動前提下,突出綠水青山特色、做亮生態田園底色、守住鄉土文化本色,做精做優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讓更多田園風光、秀美鄉村成為鄉親們的“聚寶盆”。讓風景留住客人身,讓農家菜留住客人胃。比如,廣東肇慶鼎湖區鳳凰鎮發展森林小鎮,開發獨具風格的精品民宿和客家美食,滿足了游客的體驗需求和養生需求。
隨著消費升級,純天然、無污染、高品質、高質量、安全營養的生態產品日益受到公眾喜愛。要持續開發鄉宿、鄉游、鄉食、鄉購、鄉娛等特色體驗項目,讓特有的鄉土味、人情味、民俗味帶動文旅融合、產業融合、城鄉融合,通過精準對接、滿足人民差異化的美好生活需要,帶動廣大農村地區發揮生態優勢就地就近致富、形成良性發展機制,讓鄉村真正成為生態宜居、富裕繁榮、和諧發展的美麗家園。
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農村環境直接影響城鄉居民的米袋子、菜籃子、水缸子、城鎮后花園。一些地方村莊環境臟亂差、污染問題,看似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卻嚴重影響農村群眾的生產生活。生態宜居,就是要加強農村資源保護和環境建設,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保護好綠水青山和清新清凈的田園風光。始終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所想、所盼、所急。堅持把群眾的小事當成大事、把群眾的難事當成心事,妥善解決群眾“身邊具體事”。比如,福建省福鼎市佳陽鄉在改善人居環境的同時,大力發展生態農業、鄉村旅游、福鼎白茶等產業,全鄉農民人均增收5000元。加強農村生態建設和環境綜合治理,切實加大農村面源污染、垃圾污水治理力度,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積極營造“山清水秀田園美”的人居環境,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讓越來越多的鄉村成為人們向往的“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