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上個月底,環境保護領域迎來了一樁大喜事。
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即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簡稱CCER)千呼萬喚始出來,時隔七年后,終于在北京迎來了重啟。交易首日的總成交量超過了37萬噸,總成交金額超過了2300萬元。
在碳市場深耕的朋友應該知道,CCER和強制減排碳市場可以說是我國碳市場的“兩個輪子”,后者已經在兩年半前啟動,首批僅納入了電力行業參與交易,而這次CCER的啟動,真的可以說是實現了所謂的雙輪驅動。
而隨著CCER重啟,林業碳匯也再次成為資本市場的熱搜詞。岳陽林紙(600963)、永安林業(000663)、東珠生態(603359)等玩家的股價也終于在下跌多日后迎來了一波反彈。
要知道,我國每年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超過100億噸,在這個大市場中,林業碳匯能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嗎?筆者今天帶你來一探究竟。
一、增長潛力可觀的藍海市場
簡單來說,碳匯指的就是從大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或機制。如果通過植樹造林和森林保護等手段固定二氧化碳,就是我們通常提到的林業碳匯。
據筆者了解,要想參與到林業碳匯這個賽道中,無非就是兩種模式:
一是將自有的林業資源進行CCER的審核備案,然后再向第三方出售減排指標,最終通過碳匯創收,收益全部歸開發方所有。
二是通過設立一個具有林業碳匯代運營能力的公司,然后和地方企業合作開發項目,最終幫助中小林農實現碳匯的開發和銷售,收益由項目方與業主方按照協商好的比例分成。
所以筆者開篇才提到,CCER重啟,對林業碳匯來說就是久旱逢甘霖。據專業機構估計,如果CCER的價格能達到50元/噸,兩年后,我國的林業碳匯可開發的規模就能超過3500億元。
但是需要承認的是,國內目前的CCER項目主要是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如風電和光伏。截至2017年CCER停止備案的時候,全國接近2900個CCER審定項目中,僅僅有97個林業碳匯CCER審定項目,占比甚至還不到4%,如果進一步拆分,林業碳匯中的造林碳匯數量最多(高達66個)。
那目前造成林業碳匯在CCER大家庭不被重視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門檻之高,高于上青天
這背后的原因,其實主要是林業碳匯相較于可再生能源減排量小,而且開發周期較長(一般至少要有10個月),以及方法學要求嚴苛。
以碳匯造林項目的要求為例,項目活動的土地應該是2005年2月16日以來的無林地(不同時滿足郁閉度≥0.2,連續面積≥1畝,成林后樹高≥2米這三個條件),即在無林地上新造林,才能算數。
此外,非常核心的一點是,我國在2008年的時候將林地承包經營權和林木所有權通過家庭承包方式落實到本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戶,這就意味著其分散在林農手中,而單個林農開發碳匯的規模又很小,形成不了規模效應,成本較高,想實現收益基本上是癡人說夢。
所以,這才有了上一部分筆者提到的第二種林業碳匯的參與模式:大企業進行代運營和銷售。現在,是不是知識點都串起來了呢?
三、利用好政策的窗口期
相關上市公司也在這條賽道上不斷深耕,比如東珠生態最近就剛和鐵嶺市高層簽署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林業碳匯資源開發)合同》,涉及的國有林地超過了90億畝。
而像岳陽林紙,也是主動參與自愿減排交易市場,成功交易5000噸碳匯,也積極搭建林業碳匯開發平臺。據估計,明年年末的時候公司能簽約林業碳匯面積達到5000萬畝。
這么多的玩家參與其中,誰最終能脫穎而出呢?筆者覺得在行業門檻這么高的背景下,具有大量林地資源以及成熟林業碳匯開發團隊的玩家或者能笑到最后。
除了前不久的CCER重啟,就在去年三季度末的時候,國家也是印發了《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方案》。其中最核心的一句話,筆者認為就是要支持符合條件的林業碳匯項目開發為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并參與市場交易。
就這一句,就可以看出頂層對于林業碳匯的大力支持,畢竟這是在國內生態紅線制度的背景下,盤活林業資產最快、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同時也能助力綠色低碳發展。
一箭雙雕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
注: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
上一篇:林業方案助力建筑業減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