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生態旅游資源豐富,包括森林、草原、濕地、荒漠4個生態系統及野生動植物資源。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沙漠公園、自然文化遺產地及國有林區、國有林場、草原……供人們開展生態旅游活動的場所遍布中國大地。
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交通業發展迅猛,有更多的人愿意利用閑暇時間走出都市,走進自然,體驗自然。
統計顯示,我國生態旅游游客量年增長率穩定保持在15%以上。與此同時,人們對更好的旅游目的地及旅游產品的需求促進了生態旅游產業的迅速發展。2018年,僅森林旅游一項,游客量達到16億人次,約占國內旅游人數的30%,創造社會綜合產值大約為1.5萬億元,是我國林草業3個破萬億的支柱產業之一。
10月19日,在2019中國森林旅游節期間,第十三屆生態旅游論壇在江蘇南通舉辦。在論壇上,各生態旅游領域專家學者、政府部門相關負責人、企業代表,共同為推進我國生態旅游事業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惠及目的地居民是重要原則
“生態旅游強調保護和發展并重,具有綠色環保、低消耗、高效益的特點,能夠充分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要求,是實現美麗中國的主要載體之一,也是‘兩山’理論的重要實現路徑。” 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副會長王春益在論壇致辭中表示。
王春益認為,生態旅游有一個重要原則就是惠及目的地居民,要保護與提升原住民利益,適度轉化生態產品價值。就目前來看,生態旅游具有綜合拉動性強、扶助功能大、受益面廣幾個特點,有利于促進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就業,幫助貧困地區走出“越破壞越貧困、越貧困越破壞”的怪圈,實現保護與發展雙贏。
我國大部分貧困人口生活在山區、林區、沙區,而這些區域往往具有良好的自然資源條件,生態旅游發展潛力巨大。
多年的實踐表明,很多地方通過發展生態旅游,山更綠了、水更清了、民更富了、社會更繁榮了,生態旅游在促進鄉村振興和助力精準扶貧中具有天然的地緣優勢,具有強大的帶動功能。2016年,原國家林業局開展了全國森林旅游助推精準扶貧摸底調查。據不完全統計,全國依托森林旅游實現增收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約35萬戶110萬人,戶均年增收3500元。
上海青旅(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胡喆認為,生態旅游蘊含著巨大商機,除了管理政策不斷完善外,旅游經營者或單位也應不斷提升理念,保證“帶客模式”可持續,積極洞悉客戶需求,把相似的旅游目的地做出差異性。
生態旅游根本在“生態”
“生態旅游要解決的是人類物種存在以來與自然之間有矛盾的問題,旅游經營者的效益和對自然的利用要做到平衡,生態旅游應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華僑大學旅游學院教授李洪波認為。
經過多年的探索,目前,我國生態旅游業百花齊放。生態旅游已經從觀光旅游為主,向森林體驗、康養、休閑度假、自然教育、山地運動、生態露營等多業態并重方向轉變。
在日趨豐富的生態旅游形式下,如何把握好旅游開發的“度”,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特邀咨詢專家翟浩輝提出建議,他認為,要發展生態旅游,一定要走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應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突出生態保護和修復,結合政策與科學研究,不斷探索自然保護和資源利用的新模式。要欣賞自然、體驗自然,為老百姓提供更多優質的產品,使廣大群眾從中獲得更多的幸福感,也要引導大家提升愛護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提高每位旅游者保護生態的自覺性,使每個旅游者成為環境守護者。
上一篇:我國森林旅游蓬勃發展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