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月6日13時55分訊(特約通訊員 張競一)“我家十畝林地幾十年來無人看管,成了一片荒山,現在荒山不僅變廢為寶,還產生了經濟效益,真是一件大好事。”昨(5)日,在國儲林項目重慶城口首批集體林權流轉金兌付會上,城口縣修齊鎮嵐山村村民袁加照領到2880元林地流轉金后高興地說。
木材是世界四大基礎原材料之一。作為全球第二大木材消耗國和第一大木材進口國,我國木材對外依存度超過50%,木材一直處于緊缺狀態。2017年,重慶市政府向國家爭取儲備林項目支持,作為打造山清水秀美麗之地的重要政策支撐。2018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重慶市政府、國家開發銀行、中國林業集團共同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國家開發銀行融資150億,在重慶建設500萬畝國家儲備林。中國林業集團與重慶市政府共同組建中國林業集團重慶林業投資公司作為項目實施主體。城口縣作為森林資源大縣,獲得首批50萬畝國儲林項目。
城口縣把國儲林項目與農村“三變改革”、林地“三權”分置改革相結合,通過政府搭臺、集體動員、群眾參與、企業經營、市場化運作,真正實現集體林地資源變資產,森林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助推農戶增收、企業增值、生態增美、社會增效。
兌付會現場。特約通訊員 張競一 攝
此方式在群眾自愿的基礎上,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法定程序把符合項目條件的集體商品林30年經營權集中流轉給大巴山林業開發公司(以下簡稱林開公司)。林開公司按照50元/畝/年支付集體經濟組織的流轉資金。集體經濟組織按照40元/畝/年兌付農戶流轉費用,按照10元/畝/年提取管理資金作為集體經濟收入用于全村公益事業。同時,林開公司對流轉林地成材林木進行經營性采伐時,另按50元/立方米的標準,向林地流轉農民支付林木采伐分紅。
企業通過對50萬畝收儲林開展經營,實施林相改造。對灌木林、殘次林通過新造、撫育的方式,改造森林景觀,形成優質林;對密度過大的森林通過改培,培育大徑級木材;培育核桃等經濟林,打造核桃高產示范基地;培育林下經濟,以中藥材為主,打造10萬畝大巴山優質中藥材基地。通過以商招商,引進林木加工企業,在城口建設板材生產線,生物活性炭生產線,對改培梳林木材深加工。與匯遠藥業合作,建設中藥材加工生產線,加工中藥材顆粒劑、飲片、名貴中藥材等產品。依托50萬畝儲備林項目區,包裝打造巴山湖濕地公園、航空茶場森林康養基地、航空茶場花卉苗木基地、修齊森林康養基地、厚坪龍盤度假區、黃安壩高山草場度假區等森林康養旅游休閑地,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林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
截至目前,修齊鎮5.9萬畝集體商品林已完成流轉,兌現首年度流轉資金295萬元,2500戶農戶增收,戶均增收1500余元。高燕鎮已完成7.8萬畝集體商品林流轉,目前正在開展分戶工作。至2019年底,全縣可完成21.57萬畝國儲林經營權流轉工作,預計2020年7月底前,完成全部50萬畝收儲任務。
提高森林質量,增強生態功能,恢復和構造健康穩定優質高效森林生態系統,是現代林業建設的永恒主題,事關林業可持續發展全局和國家生態安全、木材安全和氣候安全。當下,城口縣正通過儲備林建設,以林相改造、大徑材培育、森林景觀打造為抓手,采取科學經營措施,轉變林業發展方式,提高森林的整體質量,著力打造城周四山景觀林、通道景觀林、重點區域景觀林,著力打造“森林旅游示范區”。
“城口縣是國家級貧困縣,秦巴山集中連片貧困區,山大坡陡溝深,惡劣的自然環境是制約發展的最大障礙。國儲林項目將成為城口縣脫貧攻堅與生態保護統籌雙贏的資源支撐、產業承載。”城口縣林業局負責人表示,通過儲備林項目落地城口,可提供栽培、管護、撫育、加工制造等勞動崗位,建立長效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貧困戶家門口就業、山上脫貧。
項目落地城口后,流轉資金達2500萬元/年,支付給2.3萬余戶農戶,村集體經濟組織每年可獲得500萬元的經濟收入。預計每年梳林、采伐3萬立方米木材,又將增加農戶收益150萬元。造林、撫育、管護、改培、加工項目年投入8000萬元以上,將解決就業3000余人次,增加農戶收益;產業發展投資達5000萬元/年,將帶動900余戶農戶就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