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林產品貿易面臨復雜多變的發展環境:中美貿易摩擦、原木出口政策收緊、國內用材需求不斷上升……實現維護生態安全與保障木材需求間的協調平衡,實現林業高質量發展,需要不斷創新發展機制和發展方式。國家儲備林建設戰略的提出,正是這種創新的體現。
在自然條件適宜地區,通過人工林集約栽培、現有林改培、撫育及補植補造等措施,營造和培育的工業原料林、鄉土樹種、珍稀樹種和大徑級用材林等多功能森林,并利用開發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創新國儲林的融資模式,是林業發展投入方式的重大改革。
11月19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科研院校、金融機構的專家在國家儲備林聯盟理事大會上圍繞國儲林建設展開交流。新形勢下,國家儲備林建設將在維護國家木材安全、發揮市場配置資源、促進生態扶貧等方面作出更大貢獻。
推動儲備林建設成為國家戰略
林業建設是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性問題。林業在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等重大戰略任務中發揮重要作用和特殊功能。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全面建立資源高效利用制度。新形勢下,國家儲備林建設在維護國家木材安全上能有更大作為。目前,我國木材等林產品貿易面臨的外部環境更加復雜多變,中美貿易摩擦存在很大不確定性,全球已有100多個國家不斷收緊原木出口政策,我國進口木材面臨新的挑戰和壓力。我國既要合理適度配置國際木材資源,樹立大國形象,更要立足國內增加木材供給,依靠“中國材”保障國內木材長期穩定供給。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能有更大突破。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集中大規模培育了1億畝以“松杉桉楊竹”為主的速生豐產林,緩解了木材短期緊缺問題。新時代著眼于林業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質木材需要,國家儲備林在之前基礎上還要大力推進“樟梓楠椆檀”等大徑級用材林和珍稀樹種培育,向畝產要單產,向產業要效益。在發揮市場配置資源上能有更多示范。國家儲備林通過政府引導、市場主導、集約經營、多元投入,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長期儲備的可升值,短期經營的可變現,實現了國家得綠、百姓得利相統一。在促進生態扶貧上能有更多貢獻。許多貧困地區是儲備林建設的資源支撐、產業承載。國家儲備林規劃建設布局要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盡可能提供栽培、管護、撫育、加工制造等勞動崗位,建立長效穩定的利益聯動機制,實現家門口就業、山上脫貧。
國家儲備林聯盟的前身是2013年成立的國家木材戰略儲備聯盟。6年來,聯盟積極服務國家木材安全戰略,配合林業主管部門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等金融機構,發揮財金政策合力,引入金融活水,推進了一批國家儲備林重大項目落地,成為提升林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生動實踐。
聯盟形成了財政金融支持國家儲備林建設的政策組合,破解了長期制約林業發展的融資難融資貴融資短難題。2015年以來,國家林草局與國開行、農發行合作,兩行給予國家儲備林迄今為止林業最優惠的行業貸款政策;與發改委、兩行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利用開發性和政策性金融推進林業生態建設的通知》等文件。這些政策紅利調動了地方推進國家儲備林建設的積極性,目前,利用兩行貸款開展的國家儲備林建設等項目超過200個,完成國家儲備林任務超過1000萬畝。
聯盟和項目法人單位積極探索了各具特色、符合實際、可復制可推廣的融資模式。廣西啟動了全國首個國家儲備林貸款項目,利用林權抵押的融資模式;江蘇射陽縣、河北秦皇島國家儲備林項目采取了企業自主經營的融資模式;福建南平國家儲備林項目第一個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首次采用“以存量促增量”的現金流建設方案;重慶國家儲備林一期項目引入央企中林集團對重慶林投增資擴股,成立央地合作企業,開創了央地合作融資模式。以上幾種模式,為完全自身現金流還款的項目、綜合收益還款的項目、“BOT+可行性缺口補助”的PPP項目、央企信用貸款項目提供了有益借鑒。
國儲林聯盟積極探索建立政府、企業、行業、金融“四位一體”的管理機制,采取高效集約經營、栽培模型設計、契約式管理、系統工程管理、全面質量管理等一整套新的生產管理方式和流程,初步建立了規范化標準化的國家儲備林培育、經營和管理體系。每個項目都制定了資金管理辦法、項目管理辦法,建立資金專賬管理、定期檢查的長效機制,確保資金專款專用。
聯盟引導國家儲備林建設項目布局、資金等向貧困地區傾斜,提高國家儲備林項目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參與度與收益度。許多基層林場、林業咨詢機構等理事單位,在安排勞動就業、聘任護林員的同時,還積極探索貧困林農林權收儲、林權變股權等參與模式,帶動林農增收,鞏固脫貧減貧成果。廣西項目吸納貧困人口參與營造林,規劃將總投入40%以上轉化為勞務收入。同時,還安排16億元在林區周邊貧困村修建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改善貧困人口生產生活條件;安排15.6億元建設毛竹及油茶超100萬畝,支持地方特色林業產業發展,持續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
聯盟在維護國家木材安全、轉變林業發展方式、拓寬融資渠道、推動資源資產化、創新建設模式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性工作,形成了多元投資、多樣化創新發展的生動局面。今后聯盟還將推動國家儲備林上升為國家重大戰略,提升國家儲備林的治理能力,加強“造林模型、造林合同、第三方參與、資金報賬”管理,推進國家儲備林與生態補償、國土綠化、生態產業扶貧結合,推動國家儲備林高質量發展。
國家儲備林建設維護國家生態安全
生態系統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 的整體性、生物消亡的不可逆性、平衡修復的長期性等特征。而林業在維護我國生態安全中占有獨特地位。
森林是生物圈的能量基礎,是生物多樣性的搖籃,同時可以涵養水源,遏制水土流失,制造潔凈空氣,優化人居環境。森林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決定了以森林為經營和管理對象的林業在生態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林業承擔著構建國土生態安全格局主體工程、保護和經營森林、維護木材安全、保護生物多樣性、應對氣候變化、維護國家生態利益、參與全球生態治理的重要任務。
第八次森林資源清查顯示,我國人均森林面積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積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7。我國用不到世界3%的森林蓄積量,支撐著占全球23%的人口對木材等林產品的需求,又要維護占世界7%的國土生態安全,森林資源面臨巨大壓力。同時,國內木材需求持續剛性增長,2020年木材消耗量將達到7億立方米,目前國內木材供給接近需求的一半。我國是世界第二大木材消耗國,也是最大木材進口國,原木、鋸材進口占全球的1/3以上。“大需求”的背后,是嚴峻的木材安全形勢。森林資源的不足和木材供給的約束,將直接影響生態供給的水平和質量。
在此背景下,國家儲備林建設成為應對木材安全的挑戰,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的戰略舉措。2018 年,國家林業局發布了《國家儲備林建設規劃(2018-2035年)》,計劃到2035年,建成國家儲備林2000萬公頃,建成后每年蓄積量凈增加量約2億立方米,促進我國木材生產由粗放向精準轉變,數量型向質量生態型轉變,生產力布局由被動適應向戰略儲備調整轉變,實現總量平衡、結構優化、進口適度、持續經營的木材安全戰略目標。
同時,國儲林建設是深化林業供給側改革,推進現代林業制度創新的重大舉措。2013 年,國家林業局將“加快國家木材戰略儲備基地建設”列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綱要(2013-2020年)》。2014年,國家林業局向國務院報送了《關于加快木材戰略儲備基地建設建立國家儲備林制度的報告》,提出實施好《全國木材戰略儲備生產基地建設規劃》、探索建立國家儲備林制度、積極引導和調動社會資本參與木材儲備生產基地建設的建議。同年,《國務院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中,要求在資源環境、生態建設、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進一步創新投融資機制。2015 年中央1號文件再次提出“建立國家用材林儲備制度”。實現林業的高質量發展,需要不斷創新發展機制和發展方式。國家儲備林建設戰略的實施,正是這種創新的體現。
第三,國儲林建設是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最好詮釋,是實現“兩山”轉換的重要橋梁和載體。目前,國儲林貸款在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全面保護天然林以及大江大河源頭生態建設等林業重點工程、林業產業發展、國有林區林場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轉型發展、林業精準扶貧林業精準脫貧等五大領域給予政策支持。
國儲林建設健康發展,還需關注幾個問題。
國儲林建設周期長、投入大,是關系國家生態安全的重大戰略性工程,應當充分體現高標準、高科技含量,從環境條件改造,到造林、育林、營林、管護和利用,全程都應建立在科學研究和技術進步基礎上,并建立與相關高校、科研機構緊密合作的“政產學研用”協作機制。同時,國儲林建設為林業制度和機制創新提供了難得的探索和實踐機遇,要在管理體制、公眾參與模式、投入產出機制、激勵機制、管護運行模式、保障體系、監控體系等方面加強創新。
由于國儲林建設的長期性、創新性以及高質量與可持續經營的要求,國儲林建設需要一支穩定、高水平的專業隊伍。因此應對人力資源建設,包括管理、技術、生產操作、監測評價等人員隊伍建設作出規劃,明確人力資源建設的目標和路徑,建立多方參與制度框架下的專業管理與技術人才培養激勵機制,并制定保障其運行的相關政策,形成促進國儲林人才隊伍專業化和穩定性建設的內在動力和外部推力;在制度安排上與林業高校建立深度融合的協作關系,將國儲林建設的人力資源積累建立在高水平起點上。
國儲林建設的戰略性、全局性和目標的綜合性,要求精準化管理和運營。因此現代信息技術成為建設和管理不可或缺的手段。互聯網+、大數據等管理平臺建設應建立在提高信息技術利用深度的基礎上,不僅在資源測量、災害監控等方面提高技術水平,也需要在資源動態、災害動態的精準預測和精準檢測,管理運營效率分析和風險預警,公眾參與支持等經營管理方面提出信息化建設的要求。
開發性金融為國家儲備林建設注入活水
2012年,國家開發銀行與國家林業局簽署《開發性金融支持林業發展合作協議》,著力推進生態林業、民生林業建設,促進綠色增長。截至2019年9月底,林業行業累計發放貸款2447億元,貸款余額662億元,其中,林業重大項目承諾超過1500億元,貸款余額296億元,同比增長31%。
2015年,國開行與國家林業局簽訂《共同推進國家儲備林等重點領域建設發展合作協議》,并以國家儲備林為重點成立聯合工作組,出臺多項行業規章制度和管理辦法,完善國家儲備林良性發展機制。目前,國開行貸款發放超過211億元,貸款余額167億元。
林業是國民經濟重要組成部分,而林業融資仍是薄弱環節。開發銀行資金具有集中、大額、長期特點,貸款期限可達30年,與林業發展周期相契合,同時,開發銀行堅持保本微利,不追求利潤最大化,讓利于林業實體發展。國開行加強銀政合作,進行市場、信用、制度建設,把對林業的支持由“輸血”變成“造血”。
在支持林業建設發展實踐中,針對儲備林項目投資期限長、成材時間長、資金需求大等特點,不斷總結摸索與之配套的信貸政策,開發銀行支持儲備林項目信貸產品具有貸款期限長、貸款利率低、資本金比例符合實際、支持內容科學合理等特點。
近年來,國開行支持了廣西國家儲備林、福建南平國家儲備林、江西吉安國家儲備林、重慶市林業生態建設暨國家儲備林項目等一批核心區域重點國家儲備林項目。
在廣西國家儲備林一期項目中,國開行采用“以短養長”模式構造項目現金流,將長周期的大徑材和珍貴樹種與短周期的用材林按一定比例規模進行搭配,在純林中套種鄉土珍貴闊葉樹種,增加了森林的多樣性,確保既能還款,又能保證項目經濟可持續性。同時,建立多元化風險準備金池,動態管理林木采伐及交易,實現林木綜合保險全覆蓋,以多層次風險保障措施夯實信用結構。
在江西吉安國家儲備林項目中,國開行因地制宜,設計林權抵押信用結構,林木收入以采伐經撫育、改培的杉木中齡林及近成過熟林為主,約占貸款期內項目收入的62%,新植新種人工林的間伐、主伐及松脂收入占比38%。總體上形成了林業資源“存量與增量結合,以存量促增量”的合理有效利用。目前,吉安市可在公共資源交易平臺上進行林權流轉和林木銷售,可實現對國有林場經營性收入的有效監控,并通過控制國有林場現金流,有效保障國開行貸款安全。此外,該項目將森林資源信息管理與監測與地理信息技術(GIS)相結合,實現項目林權的可視化和電子化管理,以提高項目精細化管理水平,更有效控制和管理項目林權,并將打造成“智慧林業”的樣板工程和精品工程。
在福建南平國家儲備項目中,國開行構建“市帶縣”的PPP統貸融資體系,由南平市林業局統籌協調,為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搭建統一合作框架,由各縣(市、區)林業局負責具體實施,極大提高了項目推進效率,3個月完成了PPP全部流程。
在重慶國家儲備林項目中,國開行積極引入中林集團參與本項目建設,推動中林集團與重慶市林業局簽訂了增資擴股協議,借款人重組后注冊資本達到30億元人民幣,有效整合了中林集團森林經營優勢和重慶市森林資源優勢,并為中林集團實行“保證擔保+選擇權動態擔保”的多元化信用結構。通過科學搭配短中長周期樹種比例和新造、撫育改培等營林方式,設計了樹種分類分期采伐的森林經營計劃,可在未來30-60年顯現出較高的生態價值。
下一步,國開行將繼續密切與國家林草局合作,完善儲備林實施管理制度,加強與地方政府及林業部門溝通,探索融資模式創新,加大對國家儲備林等林業生態重大領域支持力度。
上一篇:國家木材儲備戰略聯盟情況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