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北方的傳統家具制作中,“膠”是一種常用的輔料。傳統意義上的膠,稱為“鰾膠”,木器行內簡稱為“鰾”,主要有魚鰾和豬鰾,由動物的皮膚、內臟制成。當代家具也少不了用膠,但均為化學合成膠。動物鰾膠和化學膠,雖然都是“膠”,都能起到固化家具的作用,但兩者在本質上大相徑庭,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概念。“此膠”與“彼膠”之別,值得深究。
傳統的“鰾膠”,取材天然、選料講究,有嚴格的制作工藝,其最大的優點是:在常溫下會凝結成固體,從而產生極強的黏性,受熱時則會化為液體,黏性自行消解。與化學膠相比,動物鰾膠的粘合力更為強勁持久,而其特有的 “可逆性”,則是木器行極為看重的,也是“此膠”與“彼膠”天差地別的根源所在。為什么“可逆性”如此重要,這要從中國家具與眾不同的結構特性說起。
中國家具的結構設計和美學思想均源于中國建筑,對于榫卯的運用極為講究。榫卯,體現了中華木作對結構的精妙控制——不僅能實現框架組合的復雜多變,而且還可以存世數百年。一件普通的木制家具可以經歷數百年,究其奧秘,榫卯結構中的“可靈活拆解替換”甚至比“牢固結合”更為重要——家具有了隨時修繕的機會,才能夠歷久彌新。對此,“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既要在加固時提供有力輔助,又不能在拆解修復時成為阻礙。
正因如此,木器行里才會將不具備“可逆性”的膠,稱作“絕戶膠”。時下盛行的化學膠多歸于此列;也正因如此,“鰾膠”才會成為中國家具優秀工藝中不可磨滅的經典符號。
傳統的鰾膠,從采集、制作、加工,工藝繁復,如今,它在當代家具生產中幾乎名存實亡,只有極少數有傳統師承的老匠人才能說出其中門道,比如原龍順成硬木家具修復專家王繼眾。利用有限的條件,王繼眾和他的技藝傳承人王岳,將木器行對鰾膠的使用過程進行了完整的梳理和展示。
1. 鰾膠采集
傳統木器行多用魚鰾、豬鰾。魚鰾取自海魚(以前比較講究的是取自海魚的皮膚,以鯊魚皮最佳,故稱“魚皮鰾”;后來大多用內臟,統稱為“魚鰾”),豬鰾取自豬皮(故稱豬皮鰾)。動物鰾膠的原料粗加工,曾經是有專屬行當的,屬于木作行的上游。他們收集動物組織并以特有的方法制鰾,木器行、木作匠人購回后須通過泡鰾、砸鰾等再加工,使其產生“嘬力”,用于家具粘合。
經過粗加工的動物鰾膠,要經過泡鰾、砸鰾等再加工才能用于家具粘合(圖片提供:高勇)
2. 泡鰾
用薄鐵鍋,盛清水,把鰾料泡進去(冷水下鍋,泡鰾的水量沒過鰾料即可),這叫“泡鰾”,鐵鍋置于灶臺,灶膛里放鋸末,用鋸末生出暗火熏著,這樣熏熱的水,溫度恒定,讓鰾在這樣的“溫泉”里舒舒服服地“泡澡”,慢慢放松,使它體內那些在粗加工時被濃縮、被鎖定的有效成分,緩緩釋放,如此“泡”上一宿,鰾料徹底放松、蘇醒,就能以最佳的狀態產生“膠勁”了。之所以用薄鐵鍋泡,一則能快速導熱并有助于溫度恒定,二則是鐵離子有利于催生鰾料充分解析有效成分。
3. 砸 鰾
泡好、“醒”好的鰾料,放到石槽內用木槌砸,這叫“砸鰾”,要砸出鰾料的最大黏性,達到一拉出絲的程度。砸鰾的器物不能用金屬材質,因為金屬材質中的成分容易在搗砸時析出,混入鰾膠里影響“上勁”效果,只能用木槌,用石錘能把石槽砸裂。鰾料出“勁”后,黏性會越來越大,體力不夠的人一般砸不到最后,木器行里有句老話叫“好漢砸不了二斤鰾”,砸鰾是純力氣活兒,通常由年輕力壯的年輕人干,他們不僅要靠“砸鰾”來練出一身的體力和耐性,還要通過“砸鰾”懂得鰾膠的難得,用心學好使鰾的技巧,做到“不費一絲鰾,粘得巧且牢”。鰾砸好了還不能歇著,緊接著就得熬。
砸鰾要用非金屬器物,圖中演示的是砸好的鰾,因為鰾量不多,用的是搗蒜舀子
4. 熬 鰾
熬鰾有專用的熬鰾鍋,鑄鐵制的厚鍋。“砸”好的鰾,要從石槽里盛到熬鰾鍋里,加適量清水(水必須干凈,不能有臟東西),直接放小火上慢慢熬,邊熬邊攪,熬成沒有顆粒的稀糊狀,這叫“熬鰾”。熬鰾,一要講究添水量,熬鰾的時候視情況隨時添加,如果鰾稠了就加一點水;二要講究火候,太稀太稠都會影響黏性,稠了刷不到位,稀了會流得到處都是,最好的狀態是在木頭上一刷全能刷到。
傳統的熬鰾鍋,鐵材質,必須有一定的厚度
熬鰾鍋放小火上熬,邊熬邊攪
熬到這種稀糊狀,趁熱使
熬鰾是技術活兒,必須拿捏好分寸,通常由資深的老師傅操作。熬好的鰾,趁著稀糊的狀態用,這叫“使鰾”。多的鰾要倒入石槽里冷卻成塊,用多少切多少,放在銅罐里加熱融化了用。
5. 開鍋鰾
王繼眾介紹說,家具修復用鰾量大,少有現熬現使的,需要熬出足夠的鰾備用。把鰾塊放銅罐里,擱開水里隔水加熱,鰾在銅罐里被燒得微沸的水一直咕嘟著,會融化成稀糊并保持這種狀態,可以隨時使。這叫“開鍋鰾”,行里也形象地稱之為“咕嘟著”。王繼眾說,當年他和師兄弟們每天上工的頭一件事兒就是生好火爐,煮一鐵桶的開水,把盛著鰾的銅罐擱里面咕嘟著,水要保持微沸(不能燒得大滾,也不能不滾),工作間里總是熱氣騰騰,即便三伏天也是如此。
開鍋鰾,傳統制鰾中都使爐火,現在條件所限,只能用燃氣灶以微火處理
熬好的鰾冷凝成塊后存于潔凈干燥處,可長期保質;也可以反復做“開鍋鰾”,用時加熱,不用了就讓它自行冷卻成塊,“咕嘟”次數越多,鰾的析純度越高,功效越強。王繼眾說,手藝出色的工匠用魚鰾膠粘合的家具,能達到四五十年不松動的效果。
這是一塊熬好的鰾,用的時候熬開鍋鰾化開即可,但這塊鰾色澤暗沉,雜質偏多,王繼眾說,正經的好鰾,應清透純凈,顏色微黃。
使鰾得用這樣的藤條刷,刷頭是砸出來的
傳統鰾膠雖好,但它挑剔的取材和繁瑣的制作工藝,已無法適應當代家具生產的實際需求。那如今到底應該用什么樣的膠,才能滿足中華木作對“可逆性”的工藝要求呢?王繼眾說,其實化學膠中,只要采用特定的配方,也可以實現近似鰾的粘合力、牢固度,以及可逆性。
傳統鰾膠工藝已成為歷史,但鰾膠技術背后所代表的中華木作智慧、傳統工藝技巧,以及用心制器、誠信服務,不能隨之隱退。重識鰾膠、重視鰾膠,并不是要讓這種古老技藝逆時重生,而是要使它背后的智慧巧思、工匠精神得以傳承不滅、生生不息。
所謂的“此膠”與 “彼膠”之間的差別,并非名稱之別,也非工藝之別,更非實用經濟之別。它們之間的差異,代表著態度的不同——對優秀的傳統工藝,是尊重還是漠視,是用心傳承還是盲目擯棄;它們之間的矛盾,象征著匠人之心的正背。唯有將匠心放正,才能做出真正的精品,才能打造出新時代的“中國制造”。
上一篇:張德祥談筆筒中的佛儒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