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這款羅漢床,其整體造型協調。雖然通體光素無任何雕飾,但各部分的比例讓人感覺其柔婉中帶有典雅、沉穩之氣。 (見圖1)
圖2_羅漢床爆破分解圖
此床用料比一般的羅漢床要更為厚實、豐滿(見圖3)。先看圍子,一般的羅漢床,圍子沒這么厚。而且,這款床的圍板,它高低的比例、落差,恰到好處,不突兀。更重要的是,圍板的委角,做到了“出門就拐彎”(見圖4)。
圖3
好的明式家具,不管是案子也好,椅子棖兒也好,所有的羅鍋棖都是“出門就拐彎”。這個“彎”為什么要“出門”就拐呢?主要因為拐遠就泄氣了,“出門就拐彎”,可以跟桌角、案角的轉折處形成一個很“團氣”的呼應。
圖4_羅漢床圍子委角“出門就拐彎”,柔美團氣
接著往下看,羅漢床床面的面邊,寬度和厚度之比也是很協調的,床板的厚度一定要大于床圍才合理。因為,床的主體部分應該首先是床面,其次是床腿,再次才是床圍子。因為如果沒有床圍子,不影響床的基本使用功能,如果沒有床腿,這床也還能睡覺,擱地上就行,但如果沒有床面,那就不是床了。所以說,床面應該比床圍子更厚,這樣才主次分明,倫常有序。(見圖5、6)
圖5
圖6
再看床腿。床是素的,腿也只有一個彎,但它用料非常大。為什么?就是為了讓牙板到床腳內側的曲線兜轉有力,拐得不那么急促、不那么生硬、不那么突兀。從牙板的曲線到腿子內部的曲線,很早就做出了曲線的動作,腿子往里兜轉,整個是一個弧線,幾乎沒有直線的存在,這就要求用料要非常大。如此奢侈的用料,就是為了追求這條曲線,不惜在牙板上多用了1/3的料。
圖7
比如說,牙板寬三寸,下料就要下到四寸半,這多出來的一寸半幾乎都消耗在兜轉的牙嘴兒上了。床腿也是如此,看它下細而上寬,為了這個線條,挖去了所下料的近1/3。比如五寸的一個腿,
它最細的地方只剩了三寸。費了這么多的料,追求的是什么?追求的就是這種舒服的、圓潤流暢的、兜轉有力的內側曲線。(見圖7、8)
圖8_如此奢侈的用料,就是為了追求這條曲線,不惜在牙板上多用了1/3的料
該床最妙的一處,在于馬蹄足的收尾。這個馬蹄,拋棄了高馬蹄笨拙、停滯的線形,它突然做了一個很俏皮的收尾,這個俏皮的收尾,可以把前面所有厚重、豐滿、兜轉有力、富有張力所帶來的負面的東西(辯證地看,任何一種美好的事物都會帶來負面的影響)都消解掉。用這種突然的、靈巧的、似馬蹄非馬蹄的處理,向內一抹,讓這個收尾顯得俏皮、華麗、驚艷,堪稱神來之筆。但是,這種俏皮,又未免會使得整體造型有些上重下輕,即牙板、肩頭都很厚重,突然這么一收,放到地面上,好像結尾部分欠了點份量,于是就加了一個球,此球更加重了這個俏皮收尾的變形,也增加了馬蹄的份量,使人在視覺上不會覺得下邊突兀、單薄,更多了一份趣味性,有了一些浪漫的色彩,給人帶來一種生動、浪漫、喜悅的審美感受。(見圖9)
圖9
中國古典家具,端莊穩重大于俏皮活潑,非常強調禮法規制。這款羅漢床的馬蹄效果,給人一種少見的活潑,但活潑中又不失穩重,兩者拿捏得恰到好處,趣味十足。(見圖10、11)
圖10
此款羅漢床的原型,應該是一款柴木的老家具。在2012年北京世紀壇“鑿枘工巧——古代臥具展”時,有一件柴木床就是這樣的造型。因為出自地方匠人之手,他們不受宮廷、大城市行活兒的影響,在制器上更富于活潑、生動,可以隨心所欲地抒發自己的情感,于是便創作出這種馬蹄足。該款羅漢床借鑒了這一造型,是從民間汲取了營養,所謂“禮失求諸野”。所以,柴木家具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它最大的價值在于其原汁原味地記錄了中國古典家具造型發展的歷史軌跡。
圖11_莊重中不失浪漫色彩的羅漢床
上一篇:血檀:說好說壞都是瞎掰
下一篇:張德祥談筆筒中的佛儒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