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宜良縣森林資源豐富,全縣森林面積136萬畝,森林覆蓋率47.4%,森林蓄積498.67萬立方米,轄區內有陽宗海、花園、祿豐村三個國有林場。其中,林下經濟產業發展面積18.13萬畝、年產值2.7132億元,現已初步形成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下產品采集、森林康養及生態旅游四大業態,涵蓋林藥、林菌、林花、林苗、林菜、林禽、林麝、林蜂、野生食用菌采集、森林旅游康養等發展模式。先后榮獲中國天然氧吧、中國花卉苗木之城、國家園林縣城、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先進集體、國家林下經濟示范縣、國家森林特色小鎮試點縣、全省綠化先進單位等多項稱號。
為更好地宣傳推廣宜良縣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經驗案例,宜良縣林業和草原微信公眾號開設“推動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系列”欄目,本期將為您介紹“包山拾菌”。
一、背景
隨著“明晰產權、承包到戶”集體林權改革主體任務的完成,林地分到了農戶手中,制約林業發展的產權歸屬問題得到解決,農村生產關系進行了調整,林權證的落實到位明確了林農對林地的經營、處置享有法律保障,農戶經營林地的積極性得到了顯著提升。
但是,社會發展,生產生活方式發生變化,林地分散、破碎化經營問題也逐步凸顯。長期以來,林農無法增加對林地的資金和技術投入,也無法防范各類經營風險,導致經營林地無利可圖,最終導致大量的集體山林處于無人開發、自生自長的狀態,集約經營的林業項目難以有效承接,嚴重制約了林業產業化和可持續發展。如何發掘和利用“沉睡的山林”的價值,也是現階段集體林權改革的目標和任務。
二、“包山拾菌”經營模式
1994年,狗街鎮小哨社區轉變林菌“野生無主、誰采誰有”的傳統觀念,在不改變林地所有權的情況下,將出產野生菌的林地劃片競包,承包給村民統一管理、采摘、銷售,并同時承擔林地的護林防火工作。為保障林地產菌多,承包戶不僅加強護林防火工作保護森林,還積極探索野生菌保育促繁措施,不斷加強基礎設施投入,促進野生菌增收。根據協商,承包款按照70%比例分配給農戶,30%留在集體作為公益性支出。“包山拾菌”模式帶來的好處:一是保護了野生食用菌的科學生長周期,提升野生食用菌的經濟效益;二是承包農戶護林愛林的積極性不斷提高;三是農戶以林地使用權入股,有分紅收益,提高林地的效益;四是村集體增加了收入,可以更好的發展公益事業,帶動其他產業發展。
在不斷探索中,小哨“包山拾菌”由原來的一年一包,變為現在的五年一包,增加了承包年限,也增強了承包人加大投入信心。2003年至2020年,小哨村人均年純收入從2400元增至18800余元。小哨村依托21062畝林地,僅“包山拾菌”一項承包款就高達480余萬元。小哨“包山拾菌”模式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探索出一條具有本地特色的“產改”新路子。
(一)經營權“分散變集中”
林改分山到戶后,林權分散化,經營碎片化,農民家庭小規模的經營林地,“營之無利”“棄之可惜”。小哨“包山拾菌”模式通過對林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離,在不改變林地所有權和承包權的情況下,農戶把林地經營權交由集體統一管理和統一對外承包,“林權變股權、林農當股東、收益靠分紅”,解決了林權分散化,經營碎片化問題,促進集約經營。承包人、林權所有人、村集體三方獲利。
(二)集約經營,規范管理
承包人在獲得經營權后,可以集約化經營,增強投資信心,科學規范經營管理,保證在最佳時間,最好品質時段采摘,保證產品的賣價獲利最大。通過與林科所合作,開展干巴菌保育促繁科技示范項目,總結出一套科學管理方法和措施,從而提高干巴菌產量和品質。
(三)多種經營,擴展產業鏈
利用小哨豐富森林資源,發展農家樂,帶動當地特色水果、農產品銷售。開展各種民俗文化活動,“火把節”“干巴菌節”等提升人氣,廣泛宣傳,逐步打造“小哨干巴菌”品牌,成為干巴菌行業翹楚。
三、對發展林下經濟的思考
結合“包山拾菌”經驗,對發展林下經濟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
(一)適度集約經營。
要形成一個產業,要有一定規模或數量,林下經濟發展又要依托林地資源,林權分散化、破碎化是制約經營的的主要問題。可以借鑒只承包林地經營權的模式,由村集體統一打包再承包出去,合理分配各方利益。讓有技術、有資金,有想法的企業或者個人根據情況,合理承包利用林下經濟經營權。
(二)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按照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發揮優勢、講求實效的原則,把發展林下經濟與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與產業化發展相結合,與科技推廣相結合,與扶貧開發相結合,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多角度、深層次地挖掘林下經濟發展潛力。確定發展目標,對林下經濟發展進行合理規劃布局,科學選擇種養殖模式,因地制宜,宜養則養、宜種則種,提高林下經濟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三)引進和培育龍頭企業,發揮示范帶動效應。
一是引進具有發展優勢的公司、企業投資林下經濟開發及產品精深加工,起到導向作用,帶動產業的發展。二是把培育壯大產業龍頭作為推進林下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產業化發展模式,走產業化經營的路子,鼓勵種植戶、養殖戶搞深加工,延伸產業鏈,實施品牌戰略做大做強。選擇帶動能力強的種養戶作為示范基地,進行重點培養,促其成規模上檔次,扶強一批專業化林下經濟龍頭企業,帶動更多的群眾投身于林下經濟發展。
(四)強化技術指導服務。
發展林下經濟,需要眾多部門通力合作、協調服務、形成合力。一是搞好技術服務。與相關部門成立專業種養技術服務隊,整合技術服務資源,深入實地開展技術服務,加強技術培訓,解決生產過程中的技術難題,提高群眾的專業技術、技能水平。二是搞好市場服務。按照群眾自愿、民主管理、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原則,成立林下經濟專業合作組織或協會,加強市場研究,建立市場預警機制,使群眾能夠及時了解市場行情,最大限度地規避市場風險,使林下經濟種(養)得好,賣得出,效益高。
下一步,宜良縣林業和草原局將繼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大地增綠、資源增量、生態增質、產業增效、居民增收”為發展目標,助力林業產業現代化和轉型跨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