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是我國久負盛名的“瓜果之鄉”,尤其是南疆地區集聚了自治區85%以上的特色林果資源,林果業在促進農民增收方面地位和作用十分特殊。
2018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林草局、自治區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和自治區“訪惠聚”駐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共同組織了“南疆特色林果業提質增效助力脫貧攻堅林果技術服務工程”。得知消息后,木合塔爾·扎熱第一時間報名,他一邊承擔科研項目,一邊深入田間調研實驗,每年還堅持參加多種科技服務活動,為徹底解開林農傳統經營模式的“心結”貢獻著科技力量。
從“三味書屋”到片片果園
在學校讀書時,木合塔爾·扎熱就經常參加農業技術培訓活動,他還根據學到的幼樹標準化栽培管理技術管理自家的紅棗園,這片紅棗園也成為他一展身手的試驗地。
為向父親證明成果一定能在田間見效益,木合塔爾·扎熱一點點記錄栽培技術,一次次提高管理水平,棗園最后每畝增產150公斤,平均每畝多掙2000元。就這樣,木合塔爾·扎熱在心里埋下一顆種子:“農民增收致富必須靠技術,要好好學習,將來當一名林果技術人員,傳授科學知識、科技助農、提產興農。”
2009年,新疆農大成為木合塔爾·扎熱培育“夢想種子”的溫室。他積極參加實踐培訓活動,努力汲取理論知識,一步步掌握專業知識,還攻讀了果樹學碩士、博士。
“我對農林業的眷戀是要用更多的科學技術、更豐厚的理論知識,去為林農服務。”木合塔爾·扎熱說。
2012年,自治區林科院成為木合塔爾·扎熱培育“夢想種子”的沃土,實現了當一名專業技術人員的夢想。
為解決果農急難愁盼的生產技術問題,木合塔爾·扎熱扎根林果業生產一線,每年有1/3的工作時間撲在田間地頭。他說:“我們農林人應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廣大果農服務,擔當新疆林果業高質量發展的責任,結合科研和技術推廣項目,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技培訓及技術指導,推廣、普及林果業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方法,不斷幫助果農提高現代林果種植管理水平,為新疆林果業高質量發展、助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戰略作出貢獻。”
從果農中來到果農中去
工作以來,木合塔爾·扎熱先后到20多個市縣,開展新梅、紅棗、梨、核桃、杏、葡萄等果樹的整形修剪、科學水肥管理,突破了促花保果、病蟲害防治、低產林改優、農家肥漚制等關鍵技術。與此同時,木合塔爾·扎熱還積極開展技術推廣工作,已開展林果技術科普活動200余場,受益果農2萬多人次,平均每年堅守生產一線開展林果技術服務不少于120天。
2023年6月,由于免疫力下降,他感染了帶狀皰疹,但為了堅持技術研發和服務,他將辦公室“搬”到病房。住院期間,他接聽有關咨詢林果業技術問題的來電、微信視頻通話經常超過2小時。為此,受到主治醫生的“批評”,但他說生病了不能下基層,也要不誤農時、滿足農民生產需求。
科技助力“授人以漁”
木合塔爾·扎熱在從事林果科研工作的十幾年實踐中,始終秉持“把論文寫在果園里、把科技成果留在果農家”的工作理念,非常重視解決生產中果農遇到的實際問題。
2014年10月初,自治區林科院經濟林研究所紅棗團隊在阿克蘇調研時發現:當地紅棗因白熟期多發陰雨天氣,裂果、腐爛問題嚴重,減產近1/3,經濟損失嚴重。他和團隊成員以解決裂果難題為導向,經過反復試驗和多方查證,研發出“防止棗裂果的方法及其應用”綜合技術并申報國家發明專利,有效提高了紅棗成熟率和保存率。
2017年,在和田開展科技服務時,有棗農反映近幾年紅棗價格不理想,且棗園投入成本逐年增加,尤其是間作模式下的棗園整形修剪用工成本高,紅棗經濟效益下降。他與團隊成員在南疆多地開展紅棗不同整形修剪樹形模式培養試驗,最終篩選出符合間作栽培模式且管理簡便的紅棗樹形,申請了國家專利“間作模式柱狀樹形的整形修剪方法”。
2019年,在喀什地區伽師縣執行2018年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示范項目“新梅優良品種推廣及標準化管理技術示范”過程中,項目組成員發現,“新梅1號”品種若以桃樹作砧木,雖然樹體幼樹期生長發育速度快、結果期樹冠較大、果實個頭大,但后期長勢過旺,整形修剪難度增大,且易發生葉片黃化病。若以酸梅作砧木,雖能有效避免以桃樹作砧木存在的缺點,但由于酸梅根蘗能力較強,在犁地或挖坑施肥時易萌出很多根蘗苗,既難以鏟除,又造成土壤養分的流失浪費。項目組以此問題為研究導向,研發出以毛桃為基砧、酸梅為中間砧的“嫁接西梅及其繁育方法”,并申請了國家專利。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木合塔爾·扎熱始終以林業科技創新、技術儲備、技術推廣為己任,輾轉于田間地頭。工作之余,他還研發各種利農小型生產工具,獲得實用新型專利,解決了果樹整形修剪過程中的生產難題,提升了林果業田間科學管理水平。
木合塔爾·扎熱常說,搞林果技術須得離開案頭、深入田頭、不怕日頭,“風里去、雨里行,雨天一身泥、風天一身土”。只有實實在在做給果農看、扎扎實實帶著果農干,才能不忘初心,為新疆林果產業發展奉獻自己的光和熱。
下一篇:五個方面推進特色優勢產業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