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持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扎實推進“三多”改革系統集成試點的進程中,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區堅持在“林”上發力、“長”上盡責、“制”上創新,通過建強責任體系、創新治理方式、釋放生態價值,實現“責任、治理、效益”方面的“三大轉變”,為林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從模糊不清向責任上肩轉變,筑牢管護根基
“山有人管、林有人護、責有人擔”,這是沙縣區推進林長制的核心目標。為破解以往林業治理主體模糊、責任分散的難題,沙縣區通過“三級聯動、部門聯同、執法聯治”,構建起全域覆蓋、協同高效的管護網絡。
織密責任網絡,讓治理主體“浮出水面”。沙縣區堅持黨政“一把手”主抓,設立區、鄉、村三級林長493名,建立覆蓋全區域的三級林長制責任體系,明確各級林長職責清單,徹底改變了過去“誰都管又誰都不管”的模糊狀態。
深化部門協同,讓聯動機制無縫銜接。沙縣區建立了26個區級部門參與的聯席會議制度,通過“月調度、季通報、年考評”的績效考核機制,把責任壓到部門、鄉鎮,推動壓力層層傳導。
凝聚執法合力,讓監管效能提檔升級。全區整合林業、公安、護林員力量,創新“林長+警長+院長+檢察長”協同機制,深化“一林一警”與“一帶三”執法模式,執法效率和水平顯著提升。2024年,全區涉林案件查案率、結案率均達100%,森林督查問題圖斑查處與整改全面完成。
從碎片管護向系統施策轉變,增強管護效能
為告別過去分散化、局部化的治理模式,沙縣區堅持以數字化、精準化、專業化為抓手,全面提升林業治理現代化水平,讓林業管理變得“聰明”又高效。
數字賦能,構建全域監管智慧網。依托省林長制智慧平臺,整合林長、護林員巡護數據及22個高位攝像頭資源,打造全天候立體式巡護模式。平臺運行以來,林區事件發現處置效率大幅提升,實現了“千里眼”“順風耳”式的精準監管。
防控聯動,筑牢生態安全防護墻。構建“統一指揮、分級負責、協同聯動”的災害防控體系,筑牢“監測預警+檢疫御災”雙防線,實現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3.73‰、無公害防治率100%。推進全省松材線蟲病疫情封控區試點建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穩健突破。組建專業防火巡護隊伍16支,以“人防+技防”實現火源管理與火情監測全覆蓋,守牢森林防火安全底線。
創新加持,激活林業管護新動能。沙縣區引入第三方無人機綜合巡護服務,圍繞日常巡護、防火巡查等提供“點單式服務”,攻克航拍技術瓶頸。今年上半年無人機飛行443架次,獲取影像近2.5萬張,節省人力1600余人次,巡林精度與效率顯著提升。
從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變,拓展管護成效
沙縣區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不斷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逐步打破治理成效“單一”的局限,讓群眾在護綠中得實惠、在增綠中享紅利。
以林擴綠,鋪展綠色畫卷。沙縣區系統推進國土綠化,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統籌開展重點區域林相改善、森林撫育和封山育林,推進“百城千村”綠化美化宜居工程及城鄉綠化,全區森林覆蓋率達79.38%,讓群眾“抬眼望青山、處處見青山”。
以林興業,激活產業活力。沙縣區大力發展現代林業產業,以綠色循環經濟產業園為載體,招引竹制品精深加工項目,全區林產加工企業115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3家。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重點扶持穿山龍、牛奶根等沙縣小吃配料原材料種植,2024年林下經濟經營面積近50萬畝。推動“林業+文旅康養”融合,建成國家級森林康養示范基地試點3個、省級2個,年接待游客超30萬人次。
以林富民,拓寬致富路徑。沙縣區探索聯農帶農新機制,做優天然林生態林“三改三創”、竹林“村企聯建·農竹聯贏”“村企農”等特色模式,2024年帶動全區32個村增收125萬元。配合做大做強福建沙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林業類成交額累計近27億元,為村集體、農林大戶等林業經營主體增收近3億元。同時,深化與上海跨區域碳匯交易合作,累計交易量超1萬噸,實現“雙碳”路上的率先探索。
上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