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蓋提縣百萬畝防風固沙生態林
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只要找準了路子,下足了功夫,沙漠戈壁也能變成“金山銀山”。全國精準扶貧和脫貧攻堅戰以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麥蓋提縣防沙治沙中心深入推進治沙扶貧戰略,以沙產業開發為抓手,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積極探索出以林養林、以林促富的生態扶貧新路子。
2月25日,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麥蓋提縣防沙治沙中心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綠”“利”結合 沙產業推進生態扶貧
麥蓋提縣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西南邊緣,三面環沙,生態環境十分脆弱。麥蓋提縣委、縣政府在科學縝密論證和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啟動實施了沙海林場百萬畝防風固沙生態林建設工程。
2012年起,麥蓋提縣防沙治沙中心全體干部職工與全縣10余萬名干部群眾一道在茫茫沙漠逆風而行、接續奮斗,在亙古沙漠上戰天斗地、植樹造林,筑起一道綠色長城。如今的麥蓋提縣百萬畝防風固沙生態林不僅擋住了風沙,還改善了環境,護佑著家園。
隨著環塔百萬畝防風固沙生態工程持續推進,原來的茫茫沙海變成一望無際的綠洲,累計種植新疆楊、文冠果、胡楊、沙棗、沙棘、紅柳、梭梭等生態和經濟林木45萬畝2.2億株,各類苗木的總體成活率達95%以上,風沙危害得到有效控制,風沙天氣由2010年以前的150多天減少到現在的50天以下,年降雨量由2010年的53.6毫米增加到110毫米,縣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麥蓋提縣森林總面積從2010年的104.52萬畝達到目前的166.09萬畝,森林覆蓋率從2010年的4.58%提高到目前的10.68%,綠洲森林覆蓋率為29.33%,形成了多林種、多樹種、喬灌草、網格狀、區域化相結合的森林生態安全體系。
麥蓋提縣防沙治沙中心還將生態建設與脫貧攻堅有機結合,依托生態林管護擴大就業,實行生態建設和保護以工代賑,共吸納1083名貧困人口參與生態林管護實現穩定就業,人均年工資收入達2萬元以上,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培育發展生物醫藥產業,依托22萬畝梭梭林接種肉蓯蓉、甘草等中草藥材5萬余畝,2018年、2019年接種的肉蓯蓉畝產達150公斤,甘草畝產達100公斤以上,2000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通過參與肉蓯蓉、甘草的管護和采挖增收致富。大力發展林下養殖,鼓勵引導農戶成立養殖合作社,依托沙棗、新疆楊等林帶養殖沙漠林下生態雞10萬余只,每只售價80元以上,年產值450余萬元。將林下養殖,肉蓯蓉、甘草種植收益資金采取生產獎補、勞務補助等方式分配給建檔立卡貧困戶,全縣貧困群眾戶均年受益千元以上。
同時,麥蓋提縣依托沙漠資源、N39°沙漠探險基地和防風固沙生態林發展沙漠特種游和觀光游,不斷豐富沙漠越野、沙漠探險、沙漠沖浪、沙灘排球、滑沙、露營等項目,引導民間藝人通過參與景區表演和旅游產品制作,鼓勵群眾在景區經營特色餐飲和發展農家樂、民宿等服務業,實現就業增收。
精準施策 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多贏
麥蓋提縣防沙治沙中心在百萬畝防沙固沙生態林工程建設中,積極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參與、項目支持、科技保障”的造林管護多元投入、多方參與的生態建設新模式。先后引進深圳中環油、新疆瑞澤農業等企業和廣東中山大學投資1.8億元參與沙漠造林;積極爭取各類項目資金3億元以上,縣級財政整合各類資金自籌2億元以上投入生態林建設。
在樹種布局上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生態和經濟兼顧,根據不同地勢、土壤、PH值,以沙生植物為先導,喬灌結合,立體栽植,科學布局新疆楊、文冠果、紅柳、胡楊、沙棘、沙棗、梭梭、竹柳等生態和經濟樹種。按照“田字形、正方形、林網化、網格化”模式,在林區道路兩側種植新疆楊、沙棗、胡楊等高大喬木,在造林地塊內部種植文冠果、梭梭等苗木。
實施“走出去”“引進來”戰略,組織人員赴防沙治沙先進省市和地區參觀學習。在日常用水上,將林區合理劃分為1500個灌區,喬木每隔5-7天輪灌一次,梭梭每15天輪灌一次,精心制訂輪灌計劃,保障苗木用水需求,并通過滴灌系統改良土壤,有效防范林區鹽漬化和林木病害。在日常管護上,吸納1083名貧困群眾參與防風固沙生態建設,堅持“飛防+人防”相結合,加強病蟲害防治,確保苗木健康生長。
為實現林區循環發展,進而以林養林、以林促富,麥蓋提縣防沙治沙中心先后開展以紅棗、沙棘、枸杞、葡萄、開心果、金銀花、黑莓牧草等各種經濟型苗木為主的種植實驗。通過引進和田等地客商開展探索梭梭-肉蓯蓉為主的沙產業建設,取得成功。
如今,麥蓋提縣逐步形成了沙漠治理、沙產業開發、農民增收致富的多贏格局。麥蓋提縣廣大治沙干部群眾就像“沙漠英雄樹”一樣,充分展示了堅韌不拔、自強不息、扎根邊疆、甘于奉獻的“胡楊精神”。
上一篇:廣西紅樹林面積位居全國第二
下一篇:生態扶貧的“山西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