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在武漢舉辦,習近平總書記在致辭中宣布,中國將重點建設三江源、青海湖、若爾蓋、黃河口、遼河口、松嫩鶴鄉等濕地類型國家公園,實施全國濕地保護規劃和濕地保護重大工程。
事實上,自1992年加入《濕地公約》以來,我國濕地保護取得了重大成果。數據顯示,我國濕地面積5635萬公頃,位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地總數達到2200多個,已設立國家濕地公園901處,還規劃將1100萬公頃濕地納入國家公園體系。
此次大會為來自13個國家的25個“國際濕地城市”頒發了認證書,其中我國重慶的梁平就憑借小微濕地與文旅產業深度融合打造400余個具有典型示范效應的小微濕地,帶動了農民增收,成為了我國西南地區唯一入選的城市。
不只重慶,在全國各地,小微濕地作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也在不斷發光發熱。在山東濟寧,當地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創新推進小微濕地建設。在湖北武漢,通過對湖泊污水處理,打造湖泊公園,讓市民在享受濕地的綠意時,也把保護濕地的理念融入了心里。
以往一些人認為,濕地保護往往與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相關。但實際上,濕地涵蓋范圍相當之廣,作為地球三大生態系統之一,河溝、水庫、農田、池塘等人們身邊的小微濕地,因為貼近人們的生活環境,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對整個濕地保護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客觀的資源稟賦決定了濕地類型多樣。小微濕地面積雖小,但數量眾多,保護好了同樣能釋放生態大能量。在鋼筋混凝土筑成的城市,將分散在各個角落的小微濕地保護和利用起來,對改善人居環境會發揮重要作用。在廣袤鄉村,利用好“溝、塘、渠、堰、井、泉、溪”等本地原生自然資源優勢,建成鄉村小微濕地群落,可以讓鄉村美起來、旅游熱起來、農民富起來。
那么,如何保護好身邊的小微濕地,讓小濕地釋放出大能量?
一是將小微濕地進行合理分類,實行精細化管理。小微濕地組成復雜,不僅有小型湖泊、水庫和池塘等靜態水域,還有河溪、溝渠等動態水域。將濕地按其功能、特點等方式分類,建立臺賬,不僅能優化城鄉規劃,物盡其用,還能實現精細化管理,使小微濕地發揮出最大的作用。
二是加大小微濕地建設宣傳力度,因城施策,因地制宜,合理打造“小微濕地+”模式。比如在鄉村,通過與環境整治、鄉村民宿等多種功能相結合,將零散的小微濕地整合在產業中進行保護,讓小微濕地在發展中保護,讓鄉村在保護中發展。在城市,可以結合地方文化特點,通過打造特色公園等方式,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品質,以生態優勢換取經濟優勢,帶動區域生態經濟,釋放生態紅利。在保護小微濕地的基礎上,積極推進生態文旅融合,兼顧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
三是注重科技賦能小微濕地保護。充分利用數字化、智能化等技術,加強對小微濕地演變規律的研究,科學認識、保護和管理好小微濕地,使城市面對密而廣的小微濕地更加有的放矢,讓小微濕地發揮應有價值。
早在2018年《濕地公約》第十三屆締約方大會上,我國便首次提交《小微濕地保護與管理》決議草案。今年我國再次提出《加強小微濕地保護與管理》決議草案,強化政府支持和民眾參與。隨著中國方案獲得全球共識,相信小濕地作為濕地保護的“新興”領域,將釋放出越來越大的正能量。
上一篇:葡香四溢 山溝溝變成游樂谷
下一篇:以產業興繪就茶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