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檔案:山西地處黃河中游。從忻州入境,經呂梁、臨汾,最后從運城進入河南,黃河在山西流經4市19個縣。黃河山西段總長965公里,占黃河干流河道總長度的17.6%,占中游河道總長的80%。山西境內黃河流域涵蓋11市86個縣,流域面積9.7萬平方公里,占黃河流域總面積的12.2%,占中游流域總面積的28%。山西境內黃河流域年平均水資源量占黃河流域的10.5%;水土流失面積3.78萬平方公里,占黃河流域水土流失總面積的14.4%,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積的62%。
山西是黃河流域重要能源基地,是華北地區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也是發展和保護矛盾最為突出的地區之一。
永和縣沿黃生態治理工程
當前,國家正在制定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今年全國兩會,山西代表團提交全團建議,建議把山西黃河流域地區作為重點納入該規劃,并提出具體建議。
山西地處黃河中游,黃河流經山西忻州、呂梁、臨汾、運城4市19個縣。在山西境內,黃河留下了壺口瀑布、乾坤灣、老牛灣等眾多自然地理遺存。同時,長期的水沙之患,也給三晉兒女帶來諸多困境。
“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加強協同配合,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
一場黃河流域生態保衛戰在山西拉開帷幕。
靜樂縣黃金山萬畝生態經濟林
大規模植綠
仲夏時節,位于臨汾市永和縣境內的乾坤灣景區青山疊翠、黃河蜿蜒。隨著疫情緩解、景區開放,游客重新絡繹前來。常年拍攝乾坤灣的影人老尚見證了變遷,“你看看我的航拍片,乾坤灣周邊的綠色和十幾年前相比簡直是天翻地覆的變化”。
永和縣黃河段曾經被專家稱為“不能綠化、不敢綠化”,如今卻難以找到石質山的影子。作為沿黃和呂梁山生態保護、修復的重點縣,山西大規模國土綠化極大改善了永和縣黃河沿線植被稀少、生態極度脆弱的狀況。
“從2005年開始,縣里就以保護黃河生態、增加群眾收入為目標,先后在永和關、乾坤灣等重要區域實施石質山地荒山綠化工程1萬多畝。近年來,我們采取宜造則造、宜補則補、宜封則封、宜改則改的辦法,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溝梁峁岔灘齊頭并進,取得了明顯成效。”永和縣林業局黨支部書記王愛民介紹說。
偏關縣老牛灣是黃河進入山西的第一個灣口。近年來,偏關縣突出生態林與經濟林相結合、大面積增綠與小面積增景相結合、生態工程與生態旅游景點建設相結合、規模開發與林業適用技術相結合,按山系、流域集中連片推進黃河流域生態治理。
截至目前,12萬畝連片水源涵養林已具雛形,區域內森林覆蓋率由2009年的9.25%提高到14.7%,栽植的仁用杏已陸續掛果。
據水土保持定點觀測數據測算,偏關沿黃土壤每平方公里年侵蝕模數由治理前的8000噸減少到4500噸,年減少黃河輸沙量36.3萬噸,綠化率則由治理前的20.7%增加到現在的62.4%,涵養水源可達24.2萬噸。今天的偏關地肥水美,滿眼郁郁蔥蔥、生機勃勃。
省林草局直管的山西省呂梁山國有林管理局發揮生態建設排頭兵作用,成立了由局長掛帥的黃河流域生態治理專項工作領導組,扛起治理黃河流域、改善生態環境的責任擔當。
按照省林草局“一局聯三縣”的工作思路,呂梁山林局先后和緊鄰黃河岸邊的堯都區、襄汾縣、臨猗縣、臨縣簽署了沿黃流域生態建設戰略合作暨局縣合作國土綠化框架協議,林局下屬的河底、屯里、車鳴峪、臺頭、交口等林場在黃河沿岸擺開國土綠化戰場。造林過程中,各種技術手段紛紛上陣。
“林場有科技和人才優勢。今年,我們和襄汾、臨猗兩個縣簽訂了近1萬畝合作造林協議,在沿黃生態治理過程中力爭實現先行突破。”正在檢查造林成活情況的屯里林場場長張首軍告訴記者。
大寧縣沿黃兩岸核桃經濟林
大力度保護
緊鄰黃河沿線的呂梁山生態脆弱、土地貧瘠、植被稀少,輸入黃河泥沙占全省入黃泥沙總量的80%以上,迫切需要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
生態洼地即是建設重點。
為改善呂梁地區的生態環境和民生條件,山西省委、省政府重點圍繞呂梁山生態脆弱區等四大區域,創新推進購買式造林、合作社造林等十大機制,實施大規模國土綠化等十大工程,按山系治理,全流域布局,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初步建成了以沿黃地區經濟林及平原地區農田防護林、呂梁山中南部水土保持林、汾河上游水源涵養林、北部風沙區防風固沙林為骨架的區域防護林體系。
山西省還制定了《永久性生態公益林保護條例》,將5600萬畝永久性生態公益林納入立法保護,其中黃河流域5483.12萬畝,并從2019年起全面實施省級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
在濕地保護修復方面,山西省將黃河流域46%的濕地納入保護范圍,濕地生態系統得到恢復,生態功能逐步趨于完善。
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山西省高質量發展林草產業,在沿黃兩岸大力發展高效經濟林,促進農民增綠增收。截至目前,全省干果特色經濟林總面積達1950萬畝,其中黃河流域干果特色經濟林總面積1860萬畝。
黃河乾坤灣 尚建周攝
高質量發展
篳路藍縷,玉汝于成。
2020年,山西省將造林工程任務集中向黃河流域傾斜,著力抓好黃土高原百萬畝生態經濟型防護林基地建設、黃土高原綜合治理林業示范建設等項目;加快沿黃通道的綠化美化,大力營造景觀林,科學發展經濟林,構建形成“城景通、景景通”的綠色長廊和“林果相隨”的富民大道,帶動黃河流域形成“共同抓好大保護、協調推進大治理”的工作格局;加快編制黃河流域生態治理技術方案,從生態修復、生態保護、生態產業、改革創新等方面制定專項規劃;同時,利用黃河流域生態旅游資源,融入全省“三大旅游板塊”,大力發展森林旅游和生態康養產業,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下一步,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和考察山西時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按照省委‘四為四高兩同步’的總體思路和要求,圍繞加強森林、草原、濕地三大生態系統,采取最嚴格的生態保護政策、執行最嚴格的生態保護標準、落實最嚴格的生態保護措施、實行最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突出林草融合、保護地整合、造林經營結合、生態經濟耦合,堅持高質量發展、高水平服務、高標準保護、高效益發揮,在綠化、彩化、財化基礎上,以林草高質量樣板工程為引領,實現對黃河重要生態系統的保護和永續利用,構建起拱衛黃河生態安全的綠色屏障。”山西省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書記、局長張云龍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