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的清晨,山西省太原市陽曲縣護林員張富強起了個大早,手持智能巡林終端設備穿梭于林間?!耙郧吧搅质羌w‘大鍋飯’,現在確權到戶,大家管護得比自家菜園還上心?!苯陙?,太原市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讓綠水青山持續釋放生態紅利,書寫出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同頻共振的時代答卷。
制度破冰,三級聯動筑根基
在太原市晉源區蒙山景區,工作人員趙樹錦正為農戶辦理林地經營權流轉手續?!皬奶峤徊牧系侥玫阶C書,全程不超過5個工作日?!壁w樹錦說。
快捷的便民服務,離不開扎實的頂層設計。太原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林業改革發展科科長郝麗娟展示的《太原市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實施方案》上,8大任務22項措施被紅筆標注得密密麻麻。根據改革方案,太原市構建了市縣鄉三級林長包聯機制。2025年,市縣兩級同步出臺總林長令,成立工作專班,將林改納入林長制考核硬指標。
政策創新釋放制度紅利。清徐縣推出林權流轉“三權分置”試點,允許農戶保留家庭承包權。古交市制定《林草碳匯工作方案》,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婁煩縣建立“合作社﹢林農”利益聯結機制,讓575名脫貧群眾年均增收超萬元。
太原局加大宣傳培訓力度,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營造氛圍。太原局在媒體上刊發相關工作報道50余篇,組織全市林業干部專題培訓6場。陽曲縣制作的《林改明白紙》用漫畫解讀相關政策,萬柏林區拍攝的《山林里的致富經》短視頻全網播放量超過了百萬。“以前覺得林子不值錢,現在弄明白了,每一棵樹都是‘綠色存折’?!毙〉陞^養蜂戶賈冬牛的感慨,道出了群眾觀念的深刻轉變。
縣區實踐,多元探索繪畫卷
太原市各縣區結合實際,探索多元化改革路徑。陽曲縣的山林間藏著改革的“金鑰匙”。在西溝果嶺生態基地,3000畝核桃林套種柴胡,林下土雞悠閑啄食?!斑@片地以前分屬12戶人家,由于碎片化經營賺不到錢?!焙献魃缲撠熑宋淙裰钢九粕系墓蓹嗝骷氄f,“現在整合起來搞立體種植,畝均收入從800元漲到3000元。”作為全市林權數據整合試點區域,陽曲縣明確5項技術方案,解決歷史遺留問題17件,其“先厘清權屬、再規模經營”的模式在全省推廣。
古交市的碳匯交易邁出實質步伐。在馬蘭鎮營立村,1.2萬畝油松林間立著監測塔,實時傳輸的碳匯數據將成為交易憑證?!鞍串斍笆袌鰞r,這片林子每年能產生40萬元收益?!惫沤皇辛謽I局工作人員冀曉斌展示的交易流程表上,從基線調查到簽發證書共分8個步驟,預計年內可實現收益。
環城生態圈崛起綠色經濟帶。萬柏林區生態度假區日均接待游客200人次,晉源區蒙山景區通過林權入股帶動周邊農戶年增收1300萬元。這些項目背后,是城六區探索的“生態旅游﹢森林康養”模式,將集體林地經營權作價入股,村民既得租金又分紅利,形成"景區帶村、村興景旺"的良性循環。
國有林場牽手鄉村共同發展。太原市東西山林區管護中心與19個村簽訂共建協議,東山林場543畝撫育示范點帶動36名村民年人均增收5200元。“以前林場附近的村子偶爾有人偷偷砍樹,現在簽了協議一起護林搞產業,再也沒有人砍樹了?!弊o林員馮根柱的話,道出了“場村共建”的精髓。2025年,五大國有林場共提供用工4970人次,帶動群眾增收530萬元。
綠富同興,生態紅利惠群眾
在婁煩縣白道村的柴胡種植基地,63歲的高林栓算起收入賬:“土地流轉得800元,在基地打工掙1.2萬元,年底分紅還有3000元。”這個曾因煤炭資源枯竭陷入困境的村莊,通過林下經濟煥發新生,6000畝林地衍生出中藥材種植、蜜蜂養殖等產業鏈,村民人均年收入達5000元。
這樣的致富故事在太原市各鄉村不斷上演。陽曲縣36家造林合作社帶動群眾增收,2024年發放勞務費724萬元;古交市林麝養殖基地年產值突破1100萬元,帶動23戶村民轉型養麝人;小店區“黨支部﹢合作社”養蜂模式,讓西家凹村40余人實現家門口就業,蜂蜜年產值達110萬元。數據顯示,太原市林草總產值達25.9億元,同比增長7.03%,越來越多的林農享嘗到了“生態飯”的甜頭。
生態改善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績單。全市林木覆蓋率升至43%,森林質量提升68萬畝,東西山生態屏障固碳釋氧能力年均增長12%。陽曲縣連續12年無重大森林火災,婁煩縣汾河沿岸形成50公里生態廊道。“以前風沙吹的人睜不開眼,現在開門見綠,空氣都是甜的?!奔易∥魃侥_下的市民王芳的感受,印證了生態質量的顯著提升。
站在陽興環城森林公園遠眺,層林盡染,民宿客棧炊煙裊裊,采摘園里笑語盈盈。這場始于山林的改革,正讓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讓綠色成為太原最動人的底色。
“改革仍在向深水區推進?!碧窒嚓P負責人表示,針對林權登記進展不平衡、部分縣區存在畏難情緒等問題,太原市正加大專項經費投入,下一步將重點推進“三權分置”延包試點,力爭年底前完成所有歷史遺留問題化解工作,讓更多山林資源活起來、綠起來、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