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屬滇東南巖溶山區,是喀斯特地貌最典型的地區,山區和半山區占國土總面積的97%。近年來,文山州因地制宜,努力探索喀斯特地貌地區推進林下產業和經濟發展新路子。
強化工作責任,健全機制“壓擔子”
把林草產業發展成效納入各縣(市)林長制考核重要內容,加大林草產業推進情況調度、評估、督查力度,壓實林草產業發展工作責任。2024年,文山州林下種植面積達50.91萬畝,林下養殖利用林地面積約37.21畝,建成國家級森林康養基地9個、森林康養人家7個,林下經濟總產值達70.85億元。
堅持因地制宜,各方合力“探路子”
充分考慮資源基礎、自然條件和環境承載力等因素,引導各縣(市)發展獨具特色的林下經濟,打造以林藥、林禽、林畜、林菌、林花、林飲料、林下產品培植加工、林下休閑為主體的“八大經濟”發展格局。廣南六郎城以“國家級森林康養基地”為依托,發展“旅游+”“康養+”產業,大力培育六郎城·仙草秘境康養項目,打造集“度假、體驗、文化創意、特色醫藥、養老、城市鄰里”于一體的石斛康養旅游小鎮,發展涵蓋石斛養生、田園觀光、懸崖酒店等為一體的林文旅全業態。2024年接待游客69.62萬人次,綜合性收入2197余萬元。
突出科技支撐,州院合作“搭臺子”
與西南林業大學、云南省林業和草原科學院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成立省林科院文山分院,與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聯合成立首家云南省林下經濟研究院(廣南)。建有專家工作站3個、研發中心2個,整合浙江大學、北京林業大學、云南大學、西南林業大學等科研院所資源,全面開展技術服務指導和生產技術培訓,為推動文山州林下經濟和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廣南六郎城與南京農業大學鐵皮石斛研究方向專家組簽訂合作框架協議,建立專家院士工作站,研發石斛系列產品,提升產品附加值。研發出石斛花茶、鮮汁、面膜、鐵皮西楓斗等涵蓋美食、護膚、養生系列石斛衍生產品50余個,訂單生產、統一銷售,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1200余萬元。
創新管理機制,提高質量“創牌子”
組建林下經濟標準制定工作組,聯合制定林下經濟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加強種苗培育、病蟲害防治、生產種植、加工包裝等全過程全鏈條管理。制定印發林下三七種植林地利用管理辦法,探索建立林下經濟產品質量分級、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制度,將林下經濟產品納入追溯范圍。實施林下經濟品牌振興計劃,統一品牌包裝、統一產品標識、統一質量標準、統一宣傳口徑,強化品牌運營,著力擴大文山林下經濟品牌影響力,逐步形成了一批有實力、懂技術、善經營的林下種植養殖大戶,培育了一批競爭力強、帶動面廣的龍頭企業、合作社和新型經營主體,逐步形成產銷“一條龍”的產業化經營體系。
緊扣促農增收,健全機制“強里子”
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與林農簽訂土地流轉協議,明確租用年限,按照租金逐年遞增的方式,確保土地流轉農戶持續增收。推行“龍頭企業+農戶”“合作社+農戶”等模式,以土地、資金、技術等資源量化入股,農戶年終參與分紅。明確基地經營主體,優先考慮選用脫貧群眾到基地勞動務工,促進當地脫貧戶變為產業工人,獲得長期性工資收入。目前,文山州發展林下經濟企業28個、專業合作社42個、大戶254個,從事林下經濟的農民達22.34萬人。廣南六郎城通過走“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有機結合的新路子,流轉林地1219畝,建成達產馴化基地45余畝,吸收社員1150戶,直接或間接帶動就業410人,實現戶均增收3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