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元忠是一位林業科技的耕耘者。在川北廣袤的林海深處,他以山為卷,以林為筆,勾勒出一幅幅生態與經濟并茂的生動畫卷。
因地制宜謀發展
“他可是我們當地有名的‘核桃專家’‘樹郎中’!”30年與林果相伴,練就了蒲元忠的一副鐵臂膀、一雙鐵腳板。自1995年參加林業工作以來,面對當時劍閣核桃零星、分散,粗放或放任不管的落后生產狀況,蒲元忠一直在思考,如何能讓老百姓守著“搖錢樹”,過上好日子。
2014年,蒲元忠牽頭組成劍閣縣核桃產業發展可行性論證報告撰寫小組,深入全縣57個鄉鎮,考察調查核桃產業現狀、問題短板、林農種植習慣和發展潛力,形成《劍閣縣2016—2020核桃產業發展規劃》,為劍閣縣的核桃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此后,他牽頭陸續制定編寫了一系列技術標準與科普手冊,填補了劍閣縣核桃栽培管理技術標準的空白。
面對核桃掛果初期林地大量閑置、整體經濟效益較低的問題,蒲元忠帶頭完成了多個優勢中藥材品種的標準生產管理技術措施修訂,為中藥材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傲窒绿追N中藥材,既能收獲核桃長期效益,也能收獲中藥材短期收益。”談到林下種植帶來的改變,蒲元忠臉上滿是笑意。
補齊短板強技術
“核桃豐產期,畝產可達到1500公斤,成本若是控制得好,每畝利潤至少有4000元……”在劍閣縣核桃現代林業園區,充實和喜悅彌漫林間。過去,核桃品種繁雜與豐產技術欠缺,嚴重阻礙了劍閣核桃產業發展。“良種播下,良法跟上,才是真正贏在了起跑線上。”蒲元忠迅速鎖定品種優選與嫁接改良兩大關鍵,攜手四川省林科院與朝天區核桃研究所專家智庫,精心培育出“劍門關1號”本土良種,并引進“朝天碩星”省級優良品種,建成了1200畝優質種穗基地,實現了良種覆蓋率100%,品種優化戰略遍地開花。
針對嫁接技術的雜亂與低效,蒲元忠深入一線,細致調研,提煉出“春枝接為主,夏芽接為輔”的科學策略,制定了詳細的技術方案。嫁接成活率顯著提升,不僅解決了劍閣縣核桃產業的癥結,更引領了一場從技術到實踐的全面革新,為劍閣縣核桃產業走出了一條綠色高效、可持續發展的新路。
示范帶領助產業
為了進一步提升劍閣縣核桃產業的科技含量,蒲元忠積極與四川農業大學、四川省林業科學院、市林業科技研究所等單位展開深入合作,借鑒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指導核桃、林中藥材的高產示范種植。在產業鏈的構建和完善上,蒲元忠同樣不遺余力。在他的推動下,15個核桃、林下道地中藥材產品初加工廠成功建立。同時,他積極培育“綠邦核桃”“劍門石斛”“蜀道劍門丹參”等區域性知名品牌,使劍閣縣林產業品牌效應日益凸顯,有效推動了全縣林產業的成鏈發展。
“產業要興,人才是魂”。鄉土人才的培育是蒲元忠傾注心血的又一成果。每年他都會根據果樹季節性技術需求,深入村組、田間地頭、示范基地進行培訓示范,用最簡單的方法幫助果農掌握林果栽培的最新技術。“不僅要讓老百姓口袋富起來,腦袋里也要富起來?!庇伤麕ь^組建的12支鄉土人才核桃技術服務隊伍,活躍在田間地頭,開展多形式的技術服務,用行動詮釋著科技扶貧的真諦。
因貢獻突出,他被國家林草局評為全國首批“最美林草科技推廣員”。在綠水青山間,蒲元忠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林業人的使命與擔當,書寫了科技興林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