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時代浪潮中,有這樣一群“綠色趕路人”。他們是“岳山造林”光榮傳統的傳承者,是24小時不打烊的“林間俠客”,是野生動植物界的“妙手仁醫”,更是無數投身生態建設的一代又一代林業人……即日起,廣東林業開設【綠美一線】專欄,我們想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故事,為你講述最真實的林業一線故事,展現綠美廣東背后的堅守與付出。
劉一貞,江門市林業科學研究所黨支部書記、副所長、高級工程師,先后榮獲“廣東省勞動模范”、江門市直機關優秀共產黨員、江門市科協先進個人以及常態化“三下鄉”活動表現突出個人等榮譽稱號。
作為扎根基層二十余載的林業工作者,劉一貞認真踐行“科技興林”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堅強的毅力,執著的精神,為綠美江門生態建設增綠添彩。
劉一貞長期投身于江門本土及適應性良好的外來林木種質資源的深度挖掘,精心篩選、收集、保存、選育并推廣優質品種。自2013年起,她勇挑重擔,主持承擔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平臺外來樹種子平臺的運行服務工作。
同時,她還收集了近百種江門市花——葉子花種質資源,針對江門市維管植物中豐富的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特色花卉以及廣泛分布的芳香類和南藥資源,她帶領科研團隊,從種質資源的收集保護、新品種培育推廣,到資源的深加工與綜合利用,進行全方位創新探索,不僅拓寬了江門市植物種質資源儲備,還為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提供有力支撐,推動林木種質資源多元化發展。
歷經近20年的不懈努力,她帶領團隊與中國林科院林木所等頂尖科研單位緊密合作,成功選育出3個國家林木良種,取得10多項科技成果,榮獲省市級獎5項,發論文25篇,出版了《江門市主要外來樹種圖譜》,獲國家市級優秀論文6篇。
科技賦能,護航綠美江門建設。在劉一貞的推動下,江門市林科所成功申報廣東省級保障性苗圃,2024年出圃優質苗木50余萬株,完成調查規劃設計監理項目240多項,為綠美江門生態工程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她創新服務模式,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通過苗圃標準化建設和良種推廣,顯著提升區域造林質量和生態效益。
心系鄉村,技術幫扶促振興。作為“百千萬工程”的踐行者,劉一貞長期深入基層解決林業技術難題。2024年,她組織6場技術培訓和3場現場教學,服務群眾超2000人次;2025年,她走遍江門7個縣(市、區),開展7場鄉村綠化送苗送技活動,以科技力量助力鄉村振興。其主導的常態化“三下鄉”工作獲評市級突出貢獻案例。
“科技興林不是口號,是要用雙腳丈量、用雙手耕耘的事業。”劉一貞用二十余年的堅守,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內涵。此次獲評省勞模,她表示,將以此為新起點,繼續帶領團隊為嶺南林業高質量發展和綠美廣東生態建設貢獻智慧與力量。
下一篇:人工智能,驅動林草業現代化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