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第十七屆會議指出:中國荒漠化防治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明確表示: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國。
距北京最近的沙漠——庫布其沙漠,是我國第七大沙漠,被稱為“死亡之海”,面積約1.3萬平方公里。過去這里寸草不生,風沙肆虐。經過當地群眾、政府和企業攜手治沙,在大漠中書寫了一部荒漠化治理的英雄史詩,實現了由“沙逼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庫布其沙漠被聯合國環境署確定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范區”。其治沙模式為全球荒漠化治理貢獻了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
庫布其沙漠僅是中國荒漠化治理眾多成功范例中的一抹耀眼亮色。“十三五”期間,中國荒漠化治理的這張“綠色名片”更加熠熠生輝。通過政府主導與民眾參與相結合,自然修復與人工治理相結合,法律約束與政策激勵相結合,重點突破與面上推進相結合,治理生態與改善民生相結合,科學精神與艱苦奮斗相結合,成就的中國方案和中國經驗更令世界矚目。
立柱架梁 開啟荒漠化防治新紀元
中國是世界荒漠化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在宏大的荒漠化治理篇章中,“十三五”期間,中國以更科學更全面的規劃,更多層次的政策出籠,驅動升級我國荒漠化治理工作,讓山河更加俊秀。
國家林草局荒漠化防治司全力組織實施了《全國防沙治沙規劃2011-2020年》《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規劃(2013-2022年)》《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十三五”建設規劃》《國家沙漠公園發展規劃(2016-2025年)》等規劃,推動全國荒漠化、石漠化綜合治理工作有序開展。
2020年立足長遠描繪新藍圖,組織力量編寫《全國防沙治沙規劃(2021-2035年)》《全國沙產業發展規劃綱要(2021-2035年)》以及開展“十四五”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規劃思路研究工作,為“十四五”荒漠化防治工作謀好篇、布好局、起好步。
推出政策組合加強監督管理。經國務院同意,制定印發了《沙化土地封禁保護修復制度方案》,明確提出從“實行嚴格的保護制度、建立沙化土地修復制度、建立多元投入機制、推行地方政府責任制、健全工作推進機制”5個方面建立健全相關制度體系。出臺了《國家沙漠公園管理辦法》,促進國家沙漠(石漠)公園健康發展。出臺了《在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范圍內進行修建鐵路、公路等建設項目監督管理辦法》,加強對在封禁保護區范圍內開展建設活動的事中事后監管。
推動建立荒漠生態補償機制,開展荒漠生態補償研究,通過積極協調,荒漠生態補償內容已納入正在制定的《生態補償條例》(征求意見稿)中。
工程建設 取得重大治理成果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是國家為改善和優化京津及周邊地區生態環境狀況、減輕風沙危害啟動實施的一項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生態工程。
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是國家致力于綜合治理西南巖溶地區石漠化狀況實施的重大生態工程。
兩大工程治理成效顯著、影響深遠,串串數據令人振奮。5年來,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累計完成營造林任務1528萬畝,工程固沙52萬畝;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治理石漠化1950萬畝,完成林業建設任務1560萬畝。其中,2020年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營造林278萬畝,工程固沙10萬畝;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完成營造林任務370萬畝。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建設20年現場會于2020年在山西省右玉縣召開。會議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工程實施20年來,工程區森林覆蓋率由2000年的10.59%增加到現在的18.67%,北京市空氣質量達標天數由2000年的177天提高到2019年的240天,沙塵天氣的發生次數從工程實施初期的年均13次減少到近年來年均2-3次,空氣質量明顯改善。
不止這兩大工程,近年來國家政策還在規模化防沙治沙、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國家沙漠(石漠)公園建設、防沙治沙示范區建設上多點發力,形成新的政策支點。
5年來,新增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46個,新增封禁保護面積50.1萬公頃,為荒漠地區生態保護和生態補償工作探索了路子、積累了經驗。
5年來,新建國家沙漠(石漠)公園50個,新增國家沙漠(石漠)公園面積9.9萬公頃。
5年來,加強防沙治沙示范區管理,印發《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創建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實施方案》和《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考核驗收辦法》,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2020年,在內蒙古、青海等黃河流域5省(區)啟動實施了規模化防沙治沙試點項目,安排中央財政資金8億元,在中央財政開辟了新的防沙治沙資金渠道。
督促檢查 以政府主體責任推動治理
全面實施省級政府防沙治沙目標責任考核工作,是我國政府強化防沙治沙工作而采取的一項重大舉措。
防沙治沙貴在綜合,重在林草,關鍵在政府。
“十三五”期間,全面完成了“十二五”省級政府防沙治沙目標責任期末綜合考核,考核結果報經國務院同意后,報送中央組織部作為對各有關省級政府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的重要依據,并向社會公開通報。
同時,國家林草局代表國務院與12個省(區)人民政府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簽訂了《“十三五”防沙治沙目標責任書》,會同發改委、生態環境部、自然資源部等5部門完成了“十三五”防沙治沙目標責任中期督促檢查,檢查結果上報國務院。對存在問題的有關省(區)政府給予了問題反饋,并督導相關省(區)進行整改。
為進一步增強各級地方政府防沙治沙責任意識,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了防沙治沙法執法督查,并對內蒙古等8省(區)進行了專項督查。這些行動推動全國防沙治沙工作走深走實。
科學監測 形成“1+N”荒漠化沙化監測體系
我國荒漠化沙化土地的變化趨勢事關我國國土安全和治理政策的走向。因此,科學開展荒漠化和沙化監測是做好防沙治沙工作的重要使命之一。
目前,我國已形成了以“宏觀監測”為主,重點地區專題監測、定位監測、年度趨勢監測等為輔的“1+N”荒漠化沙化監測體系,實現了“空-天-地-網”監測一體化。為使監督科學規范,5年來相繼制定完善了《防沙治沙標準化體系框架》《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技術規定》等相關技術規程。
5年中,我國完成了第三次石漠化監測。結果顯示,與2011年相比,石漠化土地面積減少193.2萬公頃,減少了16.1%,其中極重度石漠化減少15.1萬公頃,減少了47.1%,我國石漠化擴展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巖溶地區石漠化土地呈現面積持續減少、危害不斷減輕、生態狀況穩步好轉的態勢。林草植被保護和人工造林種草對石漠化逆轉的貢獻率達到65.5%。開展了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監測工作,目前,全國30個監測省區已基本完成外業調查,90%的監測縣完成了與“國土三調”初始數據的融合,建立現地圖片庫40.97萬個,采集照片逾156.61萬張。
荒漠化石漠化監測能力明顯提升,為科學決策提供了翔實的基礎數據。
人民至上 減災減貧 增綠增收
5年來,為有效應對沙塵暴災害,最大程度減輕災害損失,國家林草局每年都提前謀劃、及早部署,全力做好沙塵暴災害應急處置工作。強化天氣趨勢會商機制,同中國氣象局加強交流合作,科學開展沙塵暴災害預測預警和重點預警期滾動會商。實施天地同步綜合監測,發揮“天網”“地網”“人網”三網合一的天地同步監測體系作用,利用葵花8號和風云4號等衛星、30多個沙塵暴地面監測站,實時跟蹤沙塵天氣發生、發展過程,及時發布沙塵暴監測與災情權威信息。“十三五”期間共發生43次春季沙塵天氣過程,其中沙塵暴天氣12次,較“十二五”期間減少29%,沒有出現重大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
2020年,國家林草局進一步完善《重大沙塵暴災害應急預案》,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把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作為沙塵暴災害應急工作的首要任務和出發點,積極預防,高效應對。推進沙塵暴災害應急基礎研究,提高應急處置科技水平,加強機構隊伍建設,沙塵暴災害預測預報水平大幅提高,進一步筑牢我國沙塵暴災害應急防線。
5年中,通過政策扶持、機制創新、產業引導,進一步釋放沙區發展潛力和動能。沙區產業結構更合理、投入更多元、效益更顯著,在內蒙古、新疆等地已呈現規模化、品牌化、集群化發展趨勢,成為部分沙區的支柱產業。2017-2020年,新疆主產區農民人均林果業純收入占總收入的近30%,若羌、溫宿等地甚至超過60%。同時,吸納了大量貧困人口參與防沙治沙,實現農牧民就地就業,精準帶動群眾脫貧增收。
世界領先 共同推進全球荒漠化防治
我國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中國荒漠化防治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國”。
《防沙治沙法》榮獲世界未來委員會與《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聯合頒布的“未來政策獎”銀獎。
5年來,我國積極參與推動國際防治荒漠化進程,《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在中國舉辦,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召開聯合國環境公約的大會并擔任主席國,我國認真履行主席國職責,推動公約進程,促進公約出臺了《2018-2030年戰略框架》。成功舉辦世界防治荒漠化與干旱日全球紀念活動暨“一帶一路”防治荒漠化共同行動高級別對話、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主席團會議等重要活動,發布了《“一帶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共同行動倡議》,習近平總書記曾3次為我國舉辦的防治荒漠化大型國際活動致賀信。積極參與歷次締約方大會,并舉辦相關邊會,通過公約平臺,大力宣傳弘揚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公約》第十四次締約方大會上,荒漠化公約執秘稱中國的履約工作增強了國際社會的凝聚力,亞洲代表贊揚中國擔任《公約》主席國期間將荒漠化公約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非洲代表稱中國給全球防治荒漠化事業帶來了新的活力與動能。
強化公約履約能力建設,中華人民共和國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履約辦公室正式掛牌。協調《公約》秘書處建立了國際荒漠化防治知識管理中心,這是《公約》秘書處在全球設立的第一個荒漠化防治知識管理中心。推廣中國治沙經驗,開展了一系列對發展中國家的技術研修和培訓,推動務實合作。
積極開展國際宣傳,講好中國故事。法國攝制組專程來華赴塞罕壩、庫布其拍攝我國荒漠化防治專題紀錄片,我國治理經驗模式登上國際專著《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全球土地展望》(第一版)。2020年,積極參加了世界防治荒漠化與干旱日全球線上紀念活動,國家林草局領導發表了線上視頻講話,制作并播發《攜手防沙止漠 共護綠水青山》(中英文版)宣傳片、《筑起生態綠長城——防治荒漠化在中國》宣傳冊,組織編寫《中國防治荒漠化70年》(英文版)和《全球土地展望》(第二版)中國最佳實踐案例,向國際社會推出中國樣板。
宣傳發動 以榜樣力量帶動防沙治沙
塞罕壩兩代人將荒漠變林海,八步沙“六老漢”三代人矢志不渝造出綠洲鎖黃沙,右玉歷任縣委書記一任接著一任帶領群眾改善生態……治沙精神已經成為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強大推動力。
用榜樣的力量帶動荒漠化防治工作。國家林草局連續多年組織開展了防沙治沙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評選表彰,5年來,授予殷玉珍“全國防沙治沙英雄”榮譽稱號,表彰了全國防沙治沙標兵10名、先進集體97個、先進個人101名。甘肅古浪縣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先進群體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
協助中宣部,選樹了重大典范集中大規模開展宣傳。開展了以內蒙古、陜西、寧夏3省(區)防沙治沙成效,塞罕壩,《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庫布其,四大沙地(沙漠)治理成效為主題的5次大規模集中宣傳,以及右玉、柯柯牙等一系列治沙典型宣傳。同時,每年還組織開展“6·17”世界防治荒漠化與干旱日宣傳紀念活動,宣講中國防沙治沙故事及經驗,擴大了中國防沙治沙影響,營造了全社會關注、參與防沙治沙的良好氛圍。以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建設20周年為契機,對工程建設成效進行集中宣傳。制作了《馴沙記》《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20年巡禮》《防沙治沙 中國故事——報道文集》《中國荒漠化防治70年》等宣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