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要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古往今來,人類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方針指引下,我國江河治理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10年來,一幅幅波瀾壯闊得綠意盎然、綠富同興江河圖景徐徐鋪展,以江河之變折射國家巨變,以江河之興印證民族興盛。
江河安瀾,保障民族永續發展
立國興邦,其樞在水。水安全關系民族存續,關系國計民生。近年來,我國緊緊圍繞提升水安全能力的核心關鍵、破解水安全短板的瓶頸制約、應對水安全風險的重大挑戰,立足于工程補短板、行業強監管的總基調,致力于解決國家水安全的根本性、全局性、長遠性問題,把水安全風險防控作為守護底線,把水資源承載力作為剛性約束上限,把水生態環境保護作為控制紅線,統籌做好水災害防治、水資源節約、水生態保護修復、水環境治理,全面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如今,河清海晏的夙愿已清晰可見,江河安瀾的夢想已觸手可及。一座座水利設施巋然屹立,一條條灌溉渠道密布田野,一個個水源工程跨越南北、互濟東西,構筑起“四橫三縱”的新水網。10年來,我國水旱災害防御能力實現整體躍升,成功戰勝了大江大河大湖嚴重洪澇災害,年均損失率由0.57%下降到0.31%,我們正以江河安瀾保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生態向好,潤澤百姓幸福生活
水清、岸綠、河暢、景美,是人民對江河的美好期盼。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下,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歷史性解決,水資源利用方式深層次變革,水資源配置格局全局性優化,江河湖泊面貌歷史性改善,水利治理能力系統性提升,越來越多的河湖重現生機,成為造福百姓的幸福河湖。
比如,全面部署開展母親河復蘇行動,出臺《母親河復蘇行動方案(2022—2025年)》,以“讓河流恢復生命、流域重現生機”為目標,讓人們身邊的家鄉河、家鄉湖更加美好,潤澤生活。一段時間以來,華北地區地下水超采問題備受社會關注。通過采取“節、控、換、補、管”等措施,這幾年華北地區地下水水位總體回升,2021年治理區淺層地下水、深層承壓水較2018年平均回升1.89米、4.65米。同時,白洋淀水生態得到恢復,永定河等一大批斷流多年的河流恢復全線通水。
如今,浩蕩萬里的長江成了百姓口中的自然長江、經濟長江、人文長江,讓人在“萬里長江水,點亮了萬家燈火”里,感受了“鄉土”、讀出了“詩意”、品出了“美味”;九曲連環的黃河正成為生態之河、發展之河、幸福之河,光禿高原成綠洲、恣意水沙聽話流、靠天吃飯自己把碗端……每一個場景都生動展現了新時代讓江河之水服務發展、造福人民、潤澤華夏的幸福時刻。
江河奔騰,激蕩國家發展進步
“興水利,而后有農功;有農功,而后裕國。”大江大河連山襟海,新時代的江河被賦予了多重價值。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合計占有中國經濟體量的70%左右,已成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水清岸綠、魚躍鳥飛背后承載的是航道貫通、城市發展,潮起潮落、云卷云舒背后折射的是潤物養民、宜業宜居。國家“江河戰略”正加快中國新舊動能轉換,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治國必先治水,江河治理是個復雜過程,展現的是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和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十年來,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全面建立,用水權改革深入推進,河湖長制全面推行,全國120萬名河長和湖長上崗履職,河湖面貌實現了根本性改善,越來越多的河湖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江河治理的巨大成就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扎實的物質基礎,凝聚磅礴的精神力量。如今,奔騰不息的大江大河,正串聯起山明水秀、云闊天高的自然畫卷,書寫著蓬勃浩瀚、舉世矚目的綠色傳奇,激蕩出日新月異、蒸蒸日上的美麗中國。
下一篇:廣東國家森林城市達14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