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攜手美團85萬青山公益商家,秉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持續開展“青山公益自然守護行動”。圍繞自然保護地在生態系統碳匯、固碳和適應氣候變化方面的潛力,征集并資助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周邊社區生計替代、一線科研實踐等項目。首批資助的28個項目,以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為路徑,切實提升保護地生態質量,提高生態系統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
28個公益項目的落地,將一筆筆資助轉化為在地的生態保護力量。無論是生態修復還是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或是探索產業發展與自然保護之間的路徑,還是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與鄉村振興的聯系,都將是一個見效周期長,區域差異性高,同時也要我們執著堅守、奮力探索實現的長期使命。
我們回顧即將過去的一年,不僅僅為了取得的一些進展與成效,更是為了與大家分享,青山公益自然守護行動資助的項目可以產生怎樣的價值。分享這一年的觀察與思考,讓更多人愿意參與到其中,這才是意義所在。
推動更多的生態保護與修復項目落地
2022年,是中國濕地的高光之年,青山公益自然守護行動也將觸角伸向它們。青山公益自然守護行動資助的珍禽棲息地構建與監測項目已協助江蘇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修復3200畝人工濕地,重新構建珍禽棲息地,并與福建省觀鳥協會開展濕地保護調查活動。
黃河三角洲是我國暖溫帶最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對維護黃河下游和黃渤海生態安全十分重要。在這種特殊的地域環境既要發展經濟,更要保護生態,對濕地生態保護修復進行研究就顯得尤為必要和緊迫。青山公益自然守護行動在黃河三角洲資助了三個項目,引入一流的科研力量深入一線,在地支持保護區更好守護一方綠水青山。
在甘肅的祁連山,資助甘肅省自然資源規劃院開展Nbs(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視角下山水林田湖草試點工程,從中總結指標體系,為祁連山地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工程提供管理對策建議。
助力生物多樣性保護
生物多樣性一直都是生態領域永恒的主題,特別是在種類繁多的熊貓棲息地。青山公益自然守護行動資助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編制完成《千佛山貓兒溝生態科普廊道建設方案》,該方案引導了千佛山保護區建設資金的后續投入,讓大熊貓的小種群可以通過廊道項目的打造,實現自由遷徙、種群的交流,找到它們能夠繼續生存的地方。
在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背景下,資助四川平武縣關壩流域自然保護中心,完善巡護監測體系,推行協助巡護制度。
青山公益自然守護行動還資助了大理白族自治州云山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研究中心對長臂猿棲息地進行改善,通過社區參與生態種植,將破碎的棲息地連接,改善質量。經過一年的努力,長臂猿棲息地面積增加3-5平方公里。
在青山公益自然守護行動的資助下,神農架華山松大小蠹綠色防控技術應用研究項目對華山松大小蠹的生活史進行了觀察研究,持續對華山松大小蠹進行天敵篩選工作,為提出華山松大小蠹的綠色防控應用技術打下良好的基礎。
同時,資助的赤峰市賽罕烏拉自然保護區賽罕烏拉自然保護區昆蟲多樣性調查監測項目填補了近十年在昆蟲多樣性調查的學術空白,使該區的昆蟲監測邁向一個新臺階。
在野生動物保護方面,青山公益自然守護行動在梅花鹿、黑熊監測與棲息地保護,反盜獵能力建設,緩解人獸沖突,提高社會公眾意識等方面資助開展了多個項目。資助相關單位編制了《湖北五峰后國家自然保護區黑熊專項調查報告》,《野生動物肇事補償方案》等,讓相關領域的新探索有了后續的支持。
秦嶺的森林生態系統對我國西北和華北生態環境變化起到很大作用,在青山公益自然守護行動首批資助的28個項目中關于秦嶺的就占了很大比例。青山公益自然守護行動資助陜西省動物研究所、華中農業大學、西北農業科技大學等公益伙伴開展金絲猴智能保護、中蜂遺傳機制及其生態價值評價、國家公園森林系統的保育,幫助公益伙伴在秦嶺森林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生的保護等推進科研和宣傳工作。
近幾年西北地區氣候變暖已成為極端自然災害的級別,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派駐一線工作人員在秦嶺地區開啟秦嶺闊葉林物種多樣性研究。青山公益自然守護行動深知生態保護的意義重大,在資助學術研究的同時還資助了駐扎在一線的工作者,期望通過逐漸恢復某種森林植被來增加生態系統的韌性。
為鳥兒飛,也為魚兒游。青山公益自然守護行動又變成海洋生態環境守護衛士,資助海南熱帶海洋學院開展珊瑚景觀修復項目,該團隊的研究驗證了健康的珊瑚具有碳匯功能,揭示不同種類珊瑚獲碳差異,這將為珊瑚礁的保護賦予新的意義。
引導社區參與 連接鄉村振興
2022年9月,在青山公益自然守護行動的引領下,蛻變而生的秦嶺新一代養蜂人走上了現代化可持續的養蜂路,既保護了祖脈秦嶺的綠水青山,又“釀”出甜蜜美好的生活。陜西省寶雞市太白縣是青山公益自然守護行動的重要試點,作為北接秦川,南連巴蜀,生態環境最為良好的地區之一,是優質的蜜源地。但這一帶分布著眾多農村社區,面臨森林資源和中華蜂生態保護、利用、管理方面的諸多挑戰。青山公益自然守護行動資助太白縣中蜂保護產業發展協會啟動了以改變傳統經濟發展和生活模式的秦嶺國家公園社區生態友好型可持續發展計劃,引入資金、技術和管理方法,為村民提供蜂種蜂箱、生產養殖規范化標準化、國家公園授權,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格局。
在發展的過程中,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肯定不是可持續的發展方向。在這樣的理念下,青山公益自然守護行動資助公益伙伴在廣東韶關開展以家庭農場為試點的碳中和農村環境整治項目,以實現環境保護、能源供應等多重效應。
青山公益自然守護行動資助的28個項目中,很多都是在尋求一種發展與保護之間的平衡機制和方案,有一個關鍵詞就是替代。
珠海淇澳島素有“九灣十八峰”“珠海十景”的美譽。但是在八九十年代的時候,當地島民也是靠海吃海,當地財政的經濟收入都直接或間接跟漁業相關。島民對于海洋資源保護、生態系統保護意識并不高。通過近年來生態保護工作的不斷開展,還有一系列的宣傳,當地居民在意識上逐漸發生了改變。
青山公益自然守護行動就是在這關鍵轉型期,資助中山大學項目團隊在淇澳島通過藝術賦能開展可持續生計替代和示范項目。如今,生態旅游使得當地的經濟得到了一系列的發展,形成了旅游業態集聚效應,當地的老百姓生態保護意識也逐漸得到了加強。
從青山公益自然守護行動這一年的公益軌跡可以看出,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已成為解決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手段。青山公益自然守護行動搭建了產業發展與自然保護之間的橋梁,幫助更多的地區獲得更為理想的發展空間。
2023年,讓我們秉承“一起青山 一起美好”的愿景,攜手更多合作伙伴,在85萬美團青山公益商家的支持與期待下,共同打造‘美麗中國 我是行動者’的生動實踐,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
上一篇:綠滿同里濕地
下一篇:廣東今年6500多萬人次義務植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