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同里濕地
微雨還在飄著,一走進江蘇省蘇州市同里濕地公園,嚴嚴實實的綠就把我包圍了。
偌大的竹林,輕霧繚繞,竹葉被雨水刷洗著,泛起鮮亮透心的青綠,讓人想起《詩經》中“瞻彼淇奧,綠竹猗猗”“瞻彼淇奧,綠竹青青”的佳句。每一棵翠竹宛若一位高挑婀娜的江南少女,身著一襲綠衣,伴著沙沙搖曳聲,幻化出別樣風情。
耳畔不時傳來鳥雀的啁啾聲,心底生出清幽曠遠的意味。這應該是三寶鳥的叫聲。據濕地保護專家介紹,唐朝時,日本高僧弘法大師從中國回到日本,夜深在高野山金剛峰寺打坐,聽到深林鳥鳴聲,音似日語“佛、法、僧”。清晨見林中飛出一鳥,通體藍綠,嘴和腳呈紅色,甚是美麗,“三寶鳥”由此得名。
當地人把三寶鳥視為吉祥鳥,而這片濕地對鳥類來說,又何嘗不是吉祥福地呢?據統計,同里濕地可觀察到的鳥類已達228種,包括卷羽鵜鶘、青頭潛鴨等國家一級保護鳥類,僅鷺鳥已有2萬多只。越來越多的鳥兒在濕地筑巢繁衍,不就是吉祥福地最好的注腳么?
竹林與水杉林犬牙交錯,一條石板路蜿蜒伸向水杉林深處。水杉高大,樹冠遮云蔽日,濃綠青翠。不少樹干周身爬滿青苔,或濃或淡,如同潑了一層綠。低頭時,遍地也是綠,各種藤蔓植物千姿百態。有的成團成簇,熱鬧地擁抱在一起;有的莖如游龍,漫無目的地攀爬著;還有的葉片有手掌大小,一枚枚葉片密合拼湊,連成好大一片綠。為了爭得陽光,為了將發達的根系深扎于泥土中,為了暢飲江南豐沛的雨水,它們見縫插針,盡情地拔節生長,張揚著生命的綠色。
上世紀90年代,同里濕地面積僅260公頃。那時,這里有池塘、稻田,還有雞鴨養殖棚,雜亂無序。21世紀初,當地政府科學規劃,逐步擴大濕地保育面積,強化日常管理,由淡水湖泊、草本沼澤、森林沼澤、河流、庫塘等多種濕地類型組成的復合濕地生態系統日漸形成。如今,同里濕地占地達972公頃。
透過林木罅隙,可隱約望見幾戶粉墻黛瓦的江南水鄉民居。在那里,我碰到一位精神矍鑠的吳姓阿婆,她用一口地道的吳儂軟語告訴我,濕地公園里有肖甸湖、凌家鋪和張家港等村落,住著500多戶村民。這些村民房前種菜,河邊養鴨,屋后育果。他們大多以傳統的方式種植“水八仙”,不打農藥、不施化肥,待到成熟季,拿到濕地公園“水上市場”,很快就被搶購一空。我羨慕起這里的村民,他們不僅與濕地和諧共融共生,還分享了綠水青山的豐厚饋贈。
水是濕地的靈魂。漫步濕地公園,小河小浜蜿蜒交錯,湖泊沼澤星羅棋布。跨過簡易的小石橋,眼前是一片平靜的湖泊,兩個籃球場大小,被繁茂的綠樹環繞著。駐足湖岸,環視四周,不管是直立的、匍匐的、還是潺潺流動的,都著上綠色。就連河底密密匝匝的沉水植物,也舒緩地波蕩著一層層綠意。這里的綠,涌動著、擴散著、沉靜著、在耳畔叮咚作響……
在同里濕地公園,綠,不僅是一枝一葉所崇尚的色彩,也是一草一木的共同姓氏。我被這片生機盎然的綠徹底征服了,肺腑間也被綠盡染了。凝目片刻,我竟不知不覺沉浸在艾青的詩意里:“好像綠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處是綠的……”
這里每一寸綠都是我深深摯愛的,離別時,我情不自禁地放慢腳步,唯恐驚擾了安然棲息于此的鳥雀和這片安寧又愜意的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