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
草木植成,國之富也。作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誕生地法院,浙江省安吉縣人民法院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原則,逐步探索出一條以“兩山”理念為引領、以“森林法官”為主導、以專業審判為保障、以司法令狀聯結防與治、以協同共治維系和與美的綠色司法守護生態之路。
“在處理環境資源問題過程中,‘森林法官’變被動司法為主動服務,開辟了預防、懲處、修復的全鏈條生態治理‘安吉模式’。”安吉法院黨組書記、院長王亞琪介紹說,2021年11月,該院以“村巷法官”和三級“林長制”為依托,正式建立“森林法官”工作機制,120名“森林法官”下沉到全縣215個村社,開展糾紛化解、法律問題指導、裁判規則指引、普法宣傳等工作。
2022年6月,安吉縣上墅村村委與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在聯合巡查中發現一起非法占用耕地搭建違章建筑的行為,第一時間聯系轄區“森林法官”。“森林法官”現場勘驗后,于48小時內向違法行為人發出《自然資源保護禁止令》,責令其立即停止損害行為、恢復原狀,違法行為人迫于法律威懾在7日內主動按照要求拆除了違建,全部履行到位。這是“森林法官”通過禁止令實現環境資源保護從填補型向預防型轉變的首次實踐,在問題發現初期及時叫停破壞生態行為,避免了先污染后治理及難以修復、長期修復的情況發生。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森林法官”織密的全鏈條生態保護網,不僅從訴訟末端提前到源頭,還從刑內延伸到刑外,不留空白地為百姓守護郁郁蔥蔥的密木繁林和生機勃勃的飛鳥魚蟲。
安吉法院在環境資源刑事案件審判中常態化適用修復令制度,創新性發出全國首個《森林資源保護督促令》,對因破壞森林資源被行政處罰卻不履行處罰內容的行為人,作出責令其限時完成生態修復義務的司法強制命令,若行為人仍不自動履行,法院將依法強制執行。
2022年7月,安吉法院出臺碳匯司法保護十條意見,融合司法令狀和“碳匯”修復理念,聚焦碳匯核算難、碳匯交易規范性不足、碳匯權益保障難等問題,厘清原地補植>異地補植>碳匯補償的修復裁判規則,為依法審理涉碳案件提供指引。日前,該院在受理一起以竹林碳匯預期收益權質押貸款金融糾紛后,向轄區內某竹林專業合作社送達了首份碳匯預期收益《協助執行通知書》,依法凍結借款人的碳匯預期收益。在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新征程上,“森林法官”們正逐步從理論探索走向具體實踐。
懲治有力度、修復有精度、聯防有廣度。安吉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實行刑事、民事、行政、執行案件“四合一”歸口審理,2017年6月以來,共辦結各類環境資源案件773件,判處刑罰129人,累計責令被告人補植樹苗1731畝,放養魚苗307萬尾,完成修復勞動400余小時。同時,借助湖州市“兩山”司法實踐展示館及縣補植復綠警示教育基地、水生態司法實踐基地、生物多樣性司法實踐基地、碳中和司法實踐基地等“一庭+一館+四基地”普法矩陣,及縣域村社全覆蓋的“共享法庭”,開展生態保護研學與警示教育活動180余次,接待群眾5600余人次,推動綠色生產生活理念深入人心。近年來,全縣未發生盜伐林木類案件,非法狩獵類案件逐年下降,縣域森林覆蓋面積提高至70%以上。
下一階段,安吉法院將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強化建設生態文明典范城市和綠色山水美好城市的司法保障體系,真正實現在好風景里保護好生態、在好生態中發展好經濟、在好經濟中守護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