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返鄉期間,聽鄉親們說起這樣一件事:村里某養殖戶的8頭豬賣了5萬元,而同村養殖大戶的200頭生豬單價僅7元/斤,妥妥的“賠本賺吆喝”。價格差異如此之大,原因在于,前者是在林地散養的“溜達豬”,后者采用的是常規圈養方式。優質優價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這也充分說明,綠色優質農產品的市場前景廣闊。
從“吃得飽”到“吃得好”“吃得營養健康”,隨著消費理念不斷升級,城鄉居民對綠色優質農產品的需求與日俱增,產業發展面臨難得的機遇。發展綠色優質農產品在鄉村振興、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等重點工作中發揮了積極的示范帶動作用,特別是為助力脫貧攻堅做出了重要貢獻。
對于農民來說,他們作為農產品生產者,當前面臨的問題是如何抓住這個機遇,將“前景”變為“錢景”。前面提到養殖大戶說,他今年也想試試林地散養的方式,但還沒有最后決定。猶豫不決是有原因的,散養不是放任不管,也需要做好精細管理、疾病預防等工作。要讓農產品變得綠色、優質,絕不是簡單的不喂飼料、不用化肥農藥,也需要科學的種養技術支撐,而這正是很多農民欠缺的。
有了好產品,更要想辦法賣個好價錢。同村的一個農戶告訴筆者,他家的紅薯香甜軟糯,種植過程完全沒有使用化肥農藥,在當地收購價僅1元/斤,而類似品質的紅薯在北京市場價格不低于5元/斤。“酒香也怕巷子深”,雖然電商、直播等手段的發展給優質農產品提供了很多展示平臺,但也不是每個人都會直播帶貨。
發展綠色優質農產品,推動農業綠色發展,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題中應有之義。這不僅僅是一場關乎農業結構和生產方式調整的經濟變革,也是一次行為模式、消費模式的綠色革命。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政府部門做好引導、扶持工作,不僅要讓農民知道生產綠色優質農產品的好處,更要積極調動政策、技術服務資源,優化生產要素配置,讓農民知道該怎么干、出現了問題怎么辦。
同時,積極實施農業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提升行動。立足各地資源稟賦、主導產業,引導開發一批品質高、品牌響的優質產品,培育一批規模大、實力強的生產經營主體,建設一批高質量、高水平的標準化生產基地。通過農業公司的專業化運作,加快營銷體系建設,提高市場占有率,讓綠色優質農產品既“叫得響”,更“賣得好”。
上一篇:守護濕地之美,共享生態紅利
下一篇:“森林法官”厚植“綠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