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錐幾頃界為田,一曲溪流一曲煙”。西溪濕地,湖滿塘盈,波光瀲滟。舟行岸轉間,小橋流水處,“西溪且留下”的召喚,刻入游人心田。
2月2日是第27個世界濕地日。當日,中國主場宣傳活動在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舉行。會場上,有好消息傳來——浙江平陽南麂列島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這是迄今為止,除西溪濕地外,浙江省的第二個世界級濕地。南麂列島濕地氣候適宜,四季分明,島礁星羅棋布,岸線逶迤曲折。這里有鬼斧神工的奇礁怪石、絢麗奪目的金沙彩貝、豐富繁多的生物種類,素有“貝藻王國”“海洋生物基因庫”等美譽。
南麂列島獲此殊榮,主會場設在杭州西溪濕地,背后折射的是這些年來我省積極推進濕地高質量發展有目共睹的實績。千百年來,濕地滋養了浙江的一方土地,孕育出了獨特的濕地文化,也提升了公眾的生態意識。近年來,我省始終以強化生態修復為抓手,不斷加大濕地保護力度。通過實施重要濕地提質增效、紅樹林保護修復、海洋生態島礁建設、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搶救保護等工程,我省濕地生物多樣性日益豐富,浙江濕地以10%的省域面積為全省26%的高等植物、近20萬只水鳥提供了生存環境,全省濕地保護率達到52%。
殊榮疊加,并非終點,而是堅定不移保護濕地,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全新起點。
數智賦能,逐步提升濕地管理能力。自然生態之美是濕地最內在、最本真的美,這里往往有著海天繪制的畫卷、歷史演繹的傳奇、共生共榮的生態。而保護好濕地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要依靠數字技術,建設濕地資源大數據監測平臺、管理平臺,實現“上天入海,穿林越島”一體化、可視化、精細化、智能化生物監測和資源保護。
營造全社會珍愛濕地的良好氛圍。濕地具有保持水源、凈化水質、蓄洪防旱等多種生態功能,是名副其實的“城市之腎”。一以貫之保護濕地是造福當代、惠及后代的千秋偉業,這是紐帶,要一人接一人,更是傳承,要一代接一代。要不斷創新科普方式,通過網絡新媒體宣傳、科普夏令營、濕地知識講座、環保志愿者行動等形式,持續增進游客、市民對濕地生態與生物多樣性的了解,進一步提高公眾的保護意識,把珍愛、保護濕地變成全社會共同的責任。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生態的優質也會帶來生活的品質,堅定不移做好保護之外,適度、合理開發利用生態資源,濕地也會為人類送上“大自然的饋贈”。濕地是人們生產生活的重要場所,也是重要的自然景觀資源。統籌好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布局,能有效帶動周邊生態旅游等業態發展,促進周邊地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讓市民和游客共享每一寸岸線、每一塊綠地、每一個景觀,實現濕地保護和城市發展的雙贏。
濕地保護只有“逗號”,沒有“句號”。期待“稽山疊翠,鏡湖無風”的詩情畫意,和“掛席乘長風,未覺湖海迮”的古老文明,為浙江高質量發展增添幾分生態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