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筆者在一個縣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部門就職,曾連續(xù)10年參與全縣秸稈禁燒的方案制定、巡查調度等工作。有一年麥收時節(jié),天氣非常干燥,一名群眾將麥茬點燃后失去控制,迅速形成一條高達數(shù)米的火龍,灼熱的氣浪、彌漫的濃煙使人根本無法近前撲救。環(huán)顧周邊農田,數(shù)十畝小麥尚未收割,而在許多收割較早的地塊里,播種的玉米已經長出幼苗,不遠處還有一戶群眾的十來畝蘋果樹。火龍借助風勢,越陌度阡,旋轉飛騰,將這些作物全部焚毀。一些冒煙突火而走、遠避站立而望的群眾頓足捶胸,痛哭流涕,卻又無可奈何。在消防車趕到并最終撲滅大火時,過火面積已達數(shù)百畝。部分農戶損失慘重,點火人受到刑事追究,多名干部受到黨紀政紀處分。時至今日,筆者每每想起這次火勢之迅猛、后果之慘烈,仍然心有余悸。
在筆者的禁燒經歷中,有一條規(guī)律幾乎每年必應:只要有少數(shù)群眾焚燒農作物秸稈,類似失控火情或多或少、或重或輕都會發(fā)生,不僅使大氣污染治理成果毀于一旦,還嚴重威脅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因此,對于“秸稈燒掉是最好的,有利于作物生長,寧愿接受罰款”之說,筆者實在不能茍同。所謂“最好的”,筆者認為主要是指農作物秸稈收集起來相當麻煩,一把火燒掉省時省力,可以騰出時間從事其他工作增加收入;明火過田能燒掉一些病蟲害,節(jié)約下一季噴灑農藥的時間和花銷;秸稈焚燒后的灰燼可以增加一點兒農田肥力等。但這些肉眼可見的“好處”與不可預知的“危害”相比,孰輕孰重,不言自明。
正是基于以上考慮,筆者和同事們在縣委、縣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嚴密巡查、依法監(jiān)管的同時,積極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化害為利、變廢為寶,為群眾帶來真金白銀,并從根源上遏制秸稈焚燒現(xiàn)象,促進大氣環(huán)境質量持續(xù)改善。
一是提高農機效能,增加秸稈還田面積。早期聯(lián)合收割機技術粗糙,收割后殘存在農田里的零散秸稈又多又長,播種前農戶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體力進行撿拾,制約了秸稈還田方式的推廣。通過連年來的技術攻關,目前使用的新型聯(lián)合收割機能將農作物秸稈徹底粉碎,播種機可緊隨其后進行播種,加快了收、播進度,提高了群眾秸稈還田的積極性。同時,還田秸稈腐朽成肥,有利于提高農作物產量。
二是建立合收模式,提高秸稈出售效益。由于群眾一家一戶所產秸稈有限,況且價值較低,往往“不值當”費時費力拉走銷售。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和同事們探索出農戶聯(lián)合收割新模式。由秸稈收儲戶提供收割機,免費為群眾收割農作物,群眾則以秸稈抵頂收割費用。這樣,收儲戶獲得大量秸稈,以量取勝,銷售后獲益頗豐,而群眾節(jié)省了收割費用,相應提高了種植效益,雙方互利共贏。新模式取得良好成效,秸稈離田面積迅速擴大,這些地塊焚燒隱患得以徹底根除。
三是發(fā)展相關產業(yè),實現(xiàn)秸稈大幅增值。有關部門群策群力、因地制宜,扶持、發(fā)展多種秸稈相關產業(yè)。例如發(fā)展牛羊養(yǎng)殖業(yè),部分玉米秸稈成為青儲飼料;扶持以農作物秸稈為培養(yǎng)基的蘑菇種植業(yè),豐富了餐桌上的美味;加快秸稈樹枝加工產業(yè)布局,大量秸稈轉化為生物質燃料或板材制作原料,最終蝶變?yōu)榍鍧嶋娏蚓兰揖摺4送猓€有以小麥稻谷秸稈為原料的草墊草苫編織、以高粱秸稈為原料的工藝品制作等等,拓寬了群眾增收致富渠道。
經過年復一年的探索努力,目前這個縣焚燒農作物秸稈的案件已非常罕見,為實現(xiàn)環(huán)境更美、群眾更富的“雙贏”目標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上一篇:要植樹更要植好樹
下一篇:綠色科技守護大國糧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