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并要求“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區域經濟基礎與自然稟賦的差異,制約了高質量發展的整體性推進,因此,以高水平保護推動城鄉區域高質量協調發展勢在必行。筆者認為應該做好如下重點工作。
一是加快產業生態化綠色轉型。推動實施差別化產業政策,構建與區域發展功能相適應的綠色產業體系。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加快生態發展區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限制、淘汰鋼鐵、有色冶金等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產業。建設特色產業園區,重點支持建設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與產業重大發展平臺。積極發展大數據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推動“東數西算”工程,高質量打造“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發展對接東部沿海地區的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和生產性服務業。
二是堅持生態產業化發展路徑。延伸“生態+”復合產業鏈條,因地制宜發展生態農業、生物醫藥、森林康養、生態旅游等產業。加強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深入推進“跨縣集群、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以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為引領,發展壯大蔬果、中藥、花卉等特色產業。充分利用生態資源,打造生態康養、生態旅游項目,推進區域綠色發展一體化進程。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企業+鎮村(合作社)+農戶”等形式,深入推進電子商務進村入戶和生態產品出村進城,完善形式多樣的生態智能物流配送體系。
三是探索綠色產品市場化機制。積極開展綠色產品對接招商,搭建大型采購企業產需對接平臺,引導建立供銷對接機制。以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為例,建立生態產品價值評價體系破解“度量難”,完善生態產品權益交易體系破解“交易難”,健全生態產品價值支撐體系破解“抵押難”,培育生態產品開發經營體系破解“變現難”,打通“資源—資產—資本—資金”轉化渠道,創新生態產品價值轉化路徑。完善區域資源交易平臺和制度,建立健全用水權、排污權、用能權初始分配與交易制度,完善區域性碳排放權和股權交易市場,做好碳排放權試點,完善林業碳匯交易機制。
四是推進區域生態環境一體化治理。高質量編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國土空間規劃,明確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策略,嚴守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深入推進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全面提升生態系統質量。提升城鎮污水設施管網覆蓋率,將城鎮周邊的農村生活污水因地制宜納入城鎮生活污水處理體系,在人口分散的自然村推廣污水資源化利用和厭氧式、無動力、小區域的生態處理技術,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加大力度推進農村污水治理。健全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鼓勵共建共享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統籌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與鄉,推動黑臭水體治理向全縣域拓展。
五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美麗鄉村。以鄉村振興示范帶為主抓手,推進農村道路、供水保障、清潔能源、農產品倉儲保鮮和冷鏈物流、防汛抗旱等設施建設,打造一門式辦理、一站式服務、線上線下結合的村級綜合服務平臺,推動農村逐步基本具備現代化生活條件。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鞏固垃圾污水治理和廁所革命成果,持續推進村莊綠化美化亮化。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分類整治空心村。強化農房規劃建設管控,堅決遏制新增農村違法違規建房行為。塑造具有民族特色的鄉村風貌,加強古樹名木、特色民居和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守住鄉村文化根脈,建設美麗鄉村。
六是加大財政扶持力度。探索改革省級財政轉移支付,加大對生態發展區的支持力度,加大對原中央蘇區、少數民族地區的支持力度,增強縣區財政保障能力,從相關領域省級專項資金中統籌解決省級財政資金,切實減少市縣配套資金。改進生態保護補償轉移支付機制,加大對生態功能區(包括國家公園、保護區、水源地)因開展生態保護而帶來的財政減收增支的財力補償力度,建立重點開發區域對生態發展區域的反哺機制,重點支持生態發展區建設。完善多元化橫向生態補償機制,鼓勵生態受益地區與生態保護地區、流域下游與上游通過資金補償、對口協作、產業轉移、人才培訓、共建園區等方式完善橫向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