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筍作為森林食物,其生產不與糧爭田、不與農爭地。發展竹筍產業,推廣“以筍為糧”,有利于增加我國食物供給能力、豐富食物來源、提升生活品質,加快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竹筍是竹鞭或稈基上的芽萌發分化而成的膨大的芽和幼嫩的莖,不僅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及礦物質,還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和多種氨基酸,對于促進人體健康、增強免疫力具有重要作用。我國吃筍歷史悠久,竹筍以其獨特的風味和豐富的營養價值,已成為人們餐桌上的佳肴。
更為重要的是,竹子作為一種生長迅速、可再生的資源,對環境有著出色的適應能力。在貧瘠的土壤、干旱的氣候條件下,竹子依然能夠頑強生長,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這種特性使竹筍成了一種極具潛力的可持續糧食資源。在一些山區和丘陵地帶,由于地形復雜、土壤貧瘠,傳統糧食作物種植受到限制,而竹子的生長卻不受影響。在這些地區,竹筍已成為人們重要的食物來源和增收途徑。
沅洲村曾經是一個典型的山區村莊,經濟發展相對滯后。近年來,沅洲村依托豐富的竹林資源優勢,積極探索竹筍產業的發展新模式,發動經濟能人入股,總投資150萬元創辦了竹筍加工廠。目前,竹筍加工廠日加工量達到500公斤,解決了全村近40名村民的就業問題,以及周邊上萬戶村民竹筍銷售難的問題。竹筍加工廠的建立,讓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還帶動了運輸、包裝等相關產業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在江西省資溪縣、樂安縣,竹筍深加工產業蓬勃發展。當地政府積極引導,建立了竹筍加工園區,引進先進的生產線,將新鮮竹筍加工成罐頭、筍干、即食筍等產品。通過品牌建設,產品遠銷國內外,不僅提高了竹筍的附加值,還帶動了當地就業,增加了農民收入。資溪縣竹筍加工園區負責人介紹,園區集聚幾十家企業,各類深加工產品不斷推向市場,尤其是即食筍,方便快捷,深受年輕消費者的青睞。竹筍深加工產業的發展,推動當地經濟的多元化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
隨著全球人口增長、氣候變化加劇及資源約束趨緊,糧食安全問題已經成為全球共同面臨的挑戰。當下,推廣“以筍為糧”理念,對于推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筍類作物的種植具有較強的抗逆性,能夠在惡劣環境下保持較高的產量,將筍類作物作為糧食來源的補充,可以增強農業的抗風險能力。同時,筍類作物的種植與加工還能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為農民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竹筍在我國有著悠久的食用歷史,種植技術已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一些地區仍對竹筍有所誤解,存在著種植技術落后、產量不穩定等問題。實現“以筍為糧”,一方面需要通過科普宣傳、美食推廣等方式,提高人們對竹筍的認識和接受度;另一方面,需要進一步研究、普及筍類作物的種植技術,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種植技術普及率和應用水平。同時,改進加工與儲存技術,確保竹筍在采摘后能夠安全、高效地轉化為糧食。
構建完善的竹筍產業鏈是實現“以筍為糧”理念的關鍵。從種植到采摘、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都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體系和質量控制標準。政府應加強對竹筍產業的規劃和引導,制定相關政策和標準,規范市場秩序。企業應加強自身管理,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蒲袡C構應加強與企業和農戶的合作,為產業鏈的完善提供技術支持。同時,還需要加強政府、企業、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共同推動竹筍產業的發展。
以福建省建甌市為例,當地政府通過舉辦“竹鄉杯”挖筍大賽等活動,提高了竹筍知名度,促進了竹筍產業發展。此外,建甌市還積極引進科研機構,與企業合作開展竹筍種植技術、加工技術等方面的研究,為竹筍產業鏈的完善提供了有力支持。目前,建甌市竹筍產業已初具規模,形成了種植、加工、銷售、科研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為鄉村振興和農民增收作出了積極貢獻。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以筍為糧”是糧食安全戰略的重要補充。通過推廣竹筍作為糧食來源的補充,可以豐富我國糧食結構、提高糧食產量、促進農業多元化發展、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上一篇:藏糧于林,浙江打造綠色“金飯碗”
下一篇:開發森林食品豐富大國糧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