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仁華(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所長):茶產業是富民產業、生態產業、健康產業、文化產業,也是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新中國成立后,我國茶產業持續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茶產業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產業規模與經濟效益量質齊升。
近代以前,我國一直是世界茶葉生產、貿易大國。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茶葉生產迅速恢復,改革開放后更是進入發展快車道??傮w來看,可分為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是1949年至1978年,是茶園面積快速擴張期。
這一時期,通過墾殖荒山和荒地,開辟新茶園,我國茶園面積從230多萬畝快速增長到1600萬畝左右,同期茶葉總產量年均增長率為6.93%。由于面積增速過快,加上經營粗放,在茶葉生產規模擴大的同時,單產總體上沒有明顯增長,有些年份甚至出現負增長。
第二階段是1979年至1999年,這一時期的茶產業穩定發展。
茶園面積基本上維持在1600萬畝左右,茶葉總產量則提高較快,從27.72萬噸增長到67.6萬噸,茶葉單產從每畝17.59千克提高到每畝39.87千克。茶產業發展從以面積擴張為主轉向依靠科技增加單產為主,單產提升對總產量增加的貢獻率達到93.01%。
第三階段為2000年至今,這一時期是茶產業的質量效益提升期。
茶園面積、茶葉總產量和單產全面提升。2000年至2022年,茶園種植面積增加2倍多;總產量從68.33萬噸增長到335萬噸;單產從每畝41.83千克提高到每畝66.44千克。2022年,我國茶產業內銷總量為239.75萬噸。
得益于政府的高度重視、茶類結構和區域布局的優化調整、消費市場的不斷拓展以及科技進步,我國茶產業發展成效顯著。
六大茶類協調發展。我國是世界上唯一能生產綠茶、紅茶、烏龍茶、黑茶、白茶、黃茶六大茶類的國家。近年來,六大茶類全面發力,形成了以綠茶為主導、六大茶類協同發展的新局面。2022年,綠茶、紅茶、烏龍茶、黑茶、白茶、黃茶產量占比分別約為58.3%、15.2%、9.8%、13.4%、3.0%和0.4%。從增長速度看,規模最小的黃茶因其基數低而增長最快。綠茶雖然占比有所下降,但從絕對量來看,仍居產業主導地位。
特色優勢區域初步形成。目前我國共有21個產茶?。▍^、市),1000多個產茶縣(市、區),經過多年發展,已形成長江中下游名優綠茶重點區域、東南沿海優質烏龍茶重點區域、長江上中游特色及出口綠茶重點區域和西南紅茶及特種茶重點區域四大優勢特色產區,目前四大優勢產區產量占全國茶葉總產量的90%以上。
茶產業融合發展趨勢明顯。按照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統籌發展的思路,我國茶產業呈現渠道共享、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態勢。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茶葉流通模式不斷創新,新茶飲異軍突起,有效滿足年輕消費群體的需求。多元化新業態快速發展,茶產業不斷延長產業鏈、提升附加值,與文化、旅游、教育、健康等行業緊密結合,正在走出一條從一產到三產、從農產品到休閑品的發展新路。
茶科技硬實力和茶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我國已建成完善的茶學科技教育研發體系;建有遺傳多樣性豐富的茶樹種質資源圃,茶樹良種覆蓋率不斷提升;茶樹修剪和大宗茶采摘、加工基本實現機械化,名優茶機制率高,茶園綠色生產技術廣泛應用,科技對茶產業的貢獻率不斷提升。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日益普及并得到世界認可,我國牽頭組織推動聯合國設立的“國際茶日”已是全球農業領域的國際性節日,“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進一步深化了茶文化交流互鑒。
茶葉出口穩中有增。2022年,我國茶葉出口量37.53萬噸,出口金額20.83億美元。截止到2022年底,我國茶葉出口總額、綠茶出口量居全球第一位。我國成為重要的茶葉貿易國。
上一篇:千年早茶向新求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