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縣鄉村振興分類底圖》日前開始應用。
這是全國首個以自然村為單元的村莊基礎數據庫。浙江農林大學40余名師生走遍浙江省麗水市遂昌縣2539平方公里土地,深入全縣20鄉鎮(街道)、201個行政村、1640個自然村,搜集整理了涉及1398項指標的3億多條數據,并用半年多時間整理編制完成。
這是一套特殊的圖冊。負責底圖繪制工作的遂昌縣掛職副縣長、浙江農林大學鄉村振興促進處副處長嚴少君表示,這套圖冊不僅為遂昌縣實現共同富裕繪制出了新圖景,也為眾多山區縣分類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重要借鑒。
遂昌縣位于浙西南山區,2539平方公里土地上,常住人口不到20萬。山多、人少、居住分散,如何把有限的資金和政策發揮出最好的效果?這一直是當地黨委政府心頭牽掛的大事。
2023年,遂昌縣干部大會提出“摸清全縣鄉村家底”的大課題,要求回答好鄉村有什么、鄉村如何發展等問題。
浙江農林大學和遂昌縣是全國首個法人科技特派員結對服務單位,浙江農林大學義無反顧接受了這一重任。
遂昌縣有行政村201個,但自然村卻有1640個。想要摸清家底,就要畫出以自然村為單元的圖冊。浙江農林大學校地合作專班開始專題研究分類調研工作,聚焦自然村開啟前期調研。
為摸清遂昌縣各自然村的真實情況、提供精準全面的數據支撐,調研團隊建立了“1名浙江農林大老師+1名遂昌縣干部+3名研究生”的人員架構,堅持一村一組調查、一村一圖航拍、一村一表填報、一鎮一村核實的原則,分8組赴全縣每個自然村,通過問卷調查和實地調研的方式進行數據采集。
和行政村不同,自然村沒有明確邊界,根據地形地貌或傳統習慣來劃分,準確度不高。在航拍自然村區域的時候,也遇到相似問題,行政村的村委樓往往位于村子中心,而自然村沒有村委樓。調研團隊和村民溝通也不容易,年紀偏大的村民很多都聽不懂普通話。
為解決這些難題,調研團隊找來行政村的報賬員或會計,綜合村民意見,到實地一處處確認自然村范圍。同時把自然村里房屋最密集處當作村中心,無人機在此起降,拍下全村實景圖。
歷時一個多月,浙江農林大學師生團隊摸清了遂昌縣各自然村的真實情況,得出了全面精準的數據,并把各村莊的人口、產業、經濟、土地、村莊風貌等多方面信息,收集錄入地理信息系統且動態更新。
在此基礎上,浙江農林大學師生團隊用一年時間,確定了每個自然村的區位,填入人口、土地、房屋等97項數據,形成了《遂昌縣鄉村振興分類底圖》,上千個自然村被分成城郊融合型、集聚建設型、整治提升型、搬遷撤并型、特色保護型5種類型。
《遂昌縣鄉村振興分類底圖》通過“以數繪圖、圖庫結合”的形式,實現一套數據理家底、一個指數判潛力、一本圖冊供決策。其中,村莊基礎數據庫信息可查詢、可編輯、可共享、可更新,數據庫圖冊涵蓋鄉鎮、行政村、自然村三級數據,指數可反映村莊發展現狀和潛力,為分類引導、精準施策提供依據。
同時,浙江農林大學師生團隊還與遂昌縣大數據和金融發展中心共同打造了“遂昌縣村莊基礎數據駕駛艙”,目前已收獲3.5億多條數據、1398項指標。
今年,遂昌縣將依據鄉村振興分類底圖確定“一村一策”,集中全縣資源優先建設一批未來村莊,進一步打造和美共富遂昌。
上一篇:數字化賦能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下一篇:甘肅5項林業成果獲省科學技術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