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園城市思想下,城市公共開放空間更新的價值觀從單純的物質更新轉向內涵式發展。文章從公園城市視角重新認識城市公共開放空間更新的問題,認為內生活力的營造是其內涵式更新的關鍵,并以上海徐匯濱水空間這一典型案例進行深入研究,認為通過多要素復合形成的具有自我適應能力的內生發展機制是公共開放空間成為生命體所具備的特征之一,是其內涵式發展得以延續的保障,有助于促進城市的公平與活力,是彰顯城市魅力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公園城市,空間治理,國土空間規劃,公共空間,景觀有機更新,內生活力
2018年2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成都天府新城視察時明確提出“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長極,建設內陸開放經濟高地”。塑造公園城市是實現生態文明的可行道路,有助于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更高追求。從公園城市內涵來看,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提供便利而生機勃勃的城市環境,其理念體現著對生活在城市之中的居民的人文關懷,可有效指導新時代背景下對城市存量空間資源的挖掘、改造和再利用。
1 公園城市思想下的城市公共開放空間的再認識
2019年9月17日,自然資源部發布《關于以“多規合一”為基礎推進規劃用地“多審合一、多證合一”改革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國土空間規劃按照事權一致的原則,國家層面主要負責對國家需要管控的內容進行審查:……包括建設用地規模、開發強度、用水總量和強度、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以及公共空間等主要控制性指標……。可見,公共空間是空間治理的重要對象之一,城市公共開放空間作為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其空間治理的重要性尤為突出。
公園城市思想下,城市公共開放空間治理的價值觀更要注重空間在生態、文化、經濟、社會各層面的內涵式發展,通過綜合、整體、有針對性的理念和措施,為處于動態發展中的人居環境做出長遠、可持續性的提高。在該思想指導下,城市公共開放空間具有突出的生態與人文(文化、經濟、社會)內涵。生態內涵層面,它們往往是城市中重要的生態節點或生態廊道,生態服務功能突出。人文內涵層面,首先,城市公共開放空間是呈現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彰顯著當地的城市精神與地域文化;其次,城市公共開放空間的復興與發展是該地區復興與發展的催化劑,通過整合城市的多種功能,帶動地方商業、旅游業發展,促進地方經濟、歷史文化的復興;另外,也是承載市民公共生活的理想容器,市民多元的公共生活是其重要內容。
2 城市公共開放空間內涵式更新的關鍵:內生活力的營造
城市公共開放空間的成功復興以活力的激發為特征,活力的激發往往可以提升、帶動整個地區的吸引力,帶來資本與人才的聚集。然而目前的營造實踐中單純的物質空間改造仍為主流,缺乏人氣的現象屢見不鮮,有限的空間沒有得到合理、有效的再利用。公園城市思想下,急需探索城市公共開放空間的內涵式更新途徑,無論是紐約的高線公園,還是其他活力復興的成功案例。歷史發展的普遍規律已經證明,高品質的公共開放空間往往通過其內生活力的營造實現其內涵式的更新。內生活力的營造是指以事物內部因素作為動力與資源的發展模式,強調抓住事物的本質屬性,關注“質”的發展,關鍵在于培養空間基于內部資源的生長能力,實現對土地資源的有效再利用。
3 上海徐匯濱水空間內生活力營造的途徑
3.1 濱水空間內生活力的外在表征和營造機制
3.1.1徐匯濱水空間內生活力外在表征
徐匯濱水空間原為上海老工業基地,是稀缺的城市濱水區,位于黃浦江西岸貫通項目的西南地段,東臨黃浦江,西靠宛平南路-龍華港-龍吳路,北起日暉港,南至徐浦大橋,沿江岸線長度達8.4 km。目前徐匯濱水空間仍在建設中,其中北部已基本建設完成。徐匯濱水空間是由國際方案征集中優勝的英國PDR公司規劃,并由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配合執行。
上海徐匯濱水空間“從生產岸線到生活岸線”的城市公共開放空間的時代風貌塑造是其內生活力的外在表征。其以時尚、現代、科技、創意為特征呈現上海所獨有的時代氣質,成功實現“工廠變公園、廢墟變藝術”的華麗轉型,是城市更新中內生活力激發的范本。
3.1.2 徐匯濱水空間內生活力營造機制
徐匯濱水空間內生活力的營造機制本質上是一種立足于整體大環境,以區域本底特色資源的再利用為基礎與發展動力,通過本底生態格局的恢復與優化、文化自覺下的地域場所再生、空間“公共性”的重塑,分別激活其生態活力、文化與經濟活力、社會活力,從而形成一種具有一定穩定性,對環境變化具有適應能力的內涵式發展機制。當然,最終的貫徹實施離不開其規劃先導引領下的完整而有效的規劃體系。通過規劃之間的有序銜接,形成由功能性規劃、景觀性規劃、配套規劃設計3個層次所構成的完整的、邏輯清晰的規劃體系,引導上海徐匯濱水空間的城市更新實踐,為打造高品質的徐匯濱水公共開放空間奠定了良好的頂層設計基礎。
3.2 內生活力營造機制前提:資源挖掘與特征判定
3.2.1 本底特色資源的挖掘
首先,挖掘具有特色的工業遺產資源。徐匯濱水空間更新前以化工、能源、鐵路、航空和倉儲等近代民族工業為代表的工業型生產岸線為特色,是典型的上海早期工業發祥地與集聚區,遺留下許多典型的建筑風貌和現存結構仍良好的工業遺產,包括龍華機場、上海鐵路南浦站、北票煤炭碼頭、上海水泥廠等。其次,挖掘具有稀缺的濱江生態資源。徐匯濱水空間位于黃浦江這一上海中心城最重要的南-北“縱向”生態空間的西岸,其獨有的河道水網蘊藏著多樣化的景觀,是上海所稀缺的地脈要素。再次,挖掘具有戰略性的經濟優勢。徐匯濱水空間位于中心城區的重要節點,其經濟戰略價值凸顯。
3.2.2 特征判定:本底資源價值最大化
城市公共開放空間內生活力的成功激發并非源于一種極度內向的發展機制,而恰恰是將其納入整體大環境之中,來判定其特征,進而指導本底資源價值的復興。徐匯濱水空間更新與其大環境深入契合,上海的文化基因決定了它引領潮流的氣質,結合浦江兩岸整體的后世博文化氛圍,徐匯濱水空間“上海CORNICHE”理念應運而生,承載著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以及對“母親河”黃浦江的深深眷戀,這是充分結合特定的時代發展趨勢、地域特色以及腹地發展轉型的產物,在理念的高度有效指引了本底資源價值的復興。
3.3 內生活力營造機制的構建要素
3.3.1 基礎性要素:本底生態格局的修復與優化——生態活力的實現
作為重要的城市生態要素,徐匯濱水空間本底生態格局的修復與優化是更新的基礎。其生態活力的激發有助于孕育生物多樣性、提升城市公共空間發展的可持續性,是重塑城市活力的表現。
徐匯濱水空間原有的河漫灘景觀生態格局在工業發展的影響下產生了巨大變化,河岸線變成僵直的硬質化駁岸,原有的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景觀的生態連通性降低。為了讓徐匯濱水空間成為聯系上海內陸地區的生態廊道,并優化生態網格局,其更新通過整體生態層面的結構性修復與系統化織補,采取雨洪管理與水文重塑、鄉土性植被與生境營造等手段,與地域文化與功能相結合,種植大量綠色植被,營造多類型的綠色空間,重新恢復了其生態效能,鞏固了其在生態網絡中的連通性與完整性。此外,徐匯濱水空間防汛墻的設置在保證調節功能、河岸抗洪能力、河岸與水體間水分交換的同時,與折線形空間相結合,運用現代、簡潔的工業材料(如廢棄鋼板的再利用)將保留的工業遺跡融入到相互交織的幾何形空間中,使功能與形式和諧統一而又變化豐富。
3.3.2 驅動性要素:文化自覺下的地域場所再生——文化、經濟活力的實現
文化在更新過程中的重要性急需被認識。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指出,在當代社會文化已滲透所有領域,并取代政治、經濟等傳統因素躍居社會生活的首位。如果缺乏文化的大規模介入,那么政治、經濟都會缺乏活力。
徐匯濱水空間更新以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再生為契機,通過地方文化資本的激活與轉化、公共藝術引領空間的持續創新這兩要素共同作用,以創新性的方式主動自覺地維護徐匯濱江的歷史和傳統,重注空間之魂,這本質上是一種文化自覺視野下地域價值的再創造,是能夠使文化得以延續并發揚光大的文化內生發展模式。通過這一定范圍內的項目更新,能夠帶動更大區域的發展,提升其綜合效益,即以最小的社會存量財富消耗換取最大的社會財富增益,其經濟的增長與文化活力的激發互相作用、相輔相成。在具體空間落實的層面,其工業遺產景觀的空間再建構表現為基于整體區域格局,以濱江步道為主要脈絡實現脈絡式整合,并在節點層面對核心節點進行重點營造實現觸媒式激活。
1) 驅動性要素一:地方文化資本的激活與轉化。在政府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經濟轉型趨勢及宏觀政策的指引下,對文化資源和城市遺產的保護和再利用要突破以往“靜態死保”的簡單模式,與經濟發展相結合,系統化地制定具有地域性的文化融入策略與模式,打造有地域特色的產業化保護和發展途徑,最終實現文化復興與經濟發展的相互促進和整體活力提升。徐匯濱水空間更新則在突出工業遺存有機更新的原則下,通過激活其地方文化資本,激發其經濟活力。按照“規劃先導、文化先行、產業主導”的開發思路,徐匯濱水空間地方文化資本的激活本質上是在充分運用原有產業基礎上發展培育新產業,或者利用產業的關聯關系培育發展新產業,即新產業的內源式發展路徑。主要分為2個層次:第1個層次是將現有工業遺產以“騰籠換鳥”的方式進行改造再利用。如以“活化”老廠房為手段將北票碼頭改造為龍美術館,其由原北票碼頭構筑物“煤漏斗”改造而成的時尚空間“斗廊”,通過視覺呼應,襯托出冷靜理性的工業感與原始感。第2個層次是基于城市發展戰略與本底文化內源關系,在區域內新建公共服務設施。傳統的制造工業正淡出浦江兩岸的產業生態圈,徐匯濱水空間采取以人工智能、文化創意為代表的創新型現代產業集群。這兩大層次的文化資本,在使其依托的物質空間成為激發城市活力的觸媒點的同時,也帶動了周圍元素。此外,基于藝術、時尚、科技、創意的整體定位,在上海西岸音樂節、西岸建筑與當代藝術雙年展等一系列品牌文化事件的驅動下,徐匯濱水空間已經成為上海各種大型事件、藝術和節日活動的組織中心。徐匯濱水空間文化資本的復興帶動了經濟效益的提升,并為空間文化活力的提升注入驅動力,可見其經濟利益的持續產出也是文化活力延續的保障。
2) 驅動性要素二:公共藝術引領空間的持續創新。上海“十三五”規劃提出“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的總體要求。徐匯濱水空間更新過程中以文化為契機的活力營造,在“取其精華”文化資本的激活與轉化過程中,實現了對既有文化資本的繼承。同時,還以整體空間的公共藝術化不斷培育空間的創新基因,激發場所的創新能力[13],是其文化、經濟得以持續發展、在時代變化下形成自我適應能力的長久驅動力,為其魅力的彰顯提供更多可發揮的空間。公共藝術化的工業遺產作為場地中的觸媒點,通過保留原場地上的工業設施設備并加以改造利用,并不斷挖掘“老濱江元素”,以一種創新性的方式構建了景觀過去與未來之間的時空連續性。在節點層面改造利用場地上具有歷史意義的廢棄建筑、構筑物等工業遺產,并與場地及周邊的環境與新功能結合,運用新舊元素的視覺延續與沖擊、隱喻、敘事性等空間設計手法,轉換為創新性的新景觀,孵化場所創新精神。如東側入口采取紅色鋼板展示牌設計成敘事性的空間,敘述往昔繁榮的工業史;南浦站龍門吊廣場將老車站的故事進行延續,老蒸汽火車、老鐵路、18號倉庫、龍門吊在原真性保留的基礎上,采取公共藝術化改造,注入餐飲等功能,并以此為核心進行功能延伸;利用高差在18線倉庫與防汛墻之間形成可休閑的戶外露臺空間,并在墻根配以片植充滿野趣與季相變化的細葉芒、狼尾草,與龍門吊大氣的機械美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仿佛在致敬浦江兩岸往昔繁榮的工業史。
3.3.3 根本性要素:空間“公共性”的重塑——社會活力的實現
徐匯濱水空間作為城市公共開放空間,具有社會交往和社會生活的功能,能夠容納各種自發的社會活動,還具有能夠被不同人使用和容納不同活動的“異質性”的特征,即多元社會元素共存和交融的能力。而“異質性”實現的關鍵在于公共性的充分體現:功能整合、活動多元、包容可達、與市民生活融合。徐匯濱水空間更新中公共性的營造促進了其空間元素“異質性”的實現,是內生活力建構的根本性因素。其公共性表現為功能多樣性、時空可達性與多元包容性3個方面。
1) 根本性要素一:功能多樣性。功能多樣性是指空間的更新要為潛在的使用者提供多元活動的可能。立足于浦江西岸,徐匯濱水空間的功能塑造是對上海這座城市以及母親河所孕育人性需求的考量,它以非博物館式、日常化的方式營建走向全球城市的生活方式。在將功能植入空間時,秉持靈活、多元的原則,主要依托的方法有:空間的交混使用,包括靜態與動態活動空間的混合、活動與交通空間的混合,如激活橋下剩余空間所形成的滑板廣場、攀巖場地與休閑草坪的結合;以彈性的設計方式激發活動的多樣性,如簡潔但可靈活使用、可用于日常活動并承接大型節慶的濱江草坪,結合跑步驛站設置的可沿途觀光、跑步的濱江散步道等。筆者認為,徐匯濱水空間還可在其4大主題區域,針對性地增設咖啡館、酒吧、無人超市等前瞻性的服務設施,貼合并引領市民的多元需求。
2) 根本性要素二:時空可達性。時空可達性包括空間與時間兩個維度的可達。空間上是指是否方便進入。徐匯濱水空間的更新,整體上實行開放空間與景觀大道的綜合性規劃,以龍騰大道為主的外部道路通過開放的界面與濱江空間形成視覺吸引,并通過多渠道的交通方式構建便捷的區域聯系實現內部南北貫通以及與外界交通的聯系,市民可以方便地通過人行道、地下通道、天橋等過街進入濱江開放空間,在優化交通可達性的同時建立良好的人車關系。由驅車可看江景的龍騰大道至沿江親水平臺形成多層次、階梯式的公共空間,實現了健身跑道、濱水步道、休閑騎行道“三道”的舒適化、無障礙化貫通,24小時向公眾開放。徐匯濱水空間形成了具有吸引力、安全感的都市濱江夜景,如“龍之脊”與海事眺望塔塑造了大氣時尚的立體燈光秀。
3) 根本性要素三:多元包容性。多元包容性即能夠容納多元社會群體的能力,空間的功能多樣性與時空可達性是其多元包容性實現的基礎。徐匯濱水空間的更新依托于特有的物質空間載體,吸引了多元人群的集聚,空間進入的免費性為市民提供了自由出入的可能,他們可以公平、自由、不受約束地找到自己所認同的場所進行活動,這是人的空間權利最大化的體現。筆者認為,徐匯濱水空間還可進一步優化盲道等無障礙設施,便于特殊人群出入,實現更具內涵性的包容。
4 結語
本文以徐匯濱水空間更新為例,解析了其在作為環境優美、具有文化認同感、功能多元、生機勃勃的城市公共開放空間表象下的內生活力營造機制,深入而直觀地對城市公共開放空間內生活力的營造進行解析,本質上回答了在公園城市思想下,城市公共開放空間如何生長的問題。然而筆者調研過程中也發現,徐匯濱江要真正實現其內生活力的可持續發展,還需進一步優化管理體制,特別是潛在的人流雙向對沖問題、犬類管理問題、隨意放風箏等安全隱患問題,需加強后期管理,制定相關政策來約束、避免隱患的發生。
城市公共開放空間內生活力的營造是一種從“單一”走向“復合”的內涵式更新模式,基于完善的頂層設計,以綜合整體的方式,通過本底生態格局的恢復與優化、地方文化資本的激活與轉化、公共藝術引領空間的持續創新、空間功能多樣性的重塑、空間時空可達性的重塑、空間多元包容性的重塑,形成具有一定穩定性與適應能力的內涵式發展機制,當然理念最終得以貫徹落實離不開規劃編制的連貫性與合理性、實施過程的精細化、管理體制的有效性,這是其生態、文化、經濟、社會活力得以激發的技術與制度保障。(金云峰 陳棟菲 王淳淳 袁軼男)
第一作者:金云峰(1961-),男,教授,博士生導師,副系主任,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規劃設計方法與技術、景觀有機更新與開放空間公園綠地、自然資源管治與風景旅游空間規劃、中外園林與現代景觀。
通信作者:袁軼男(1994-),女,碩士,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規劃設計方法與技術。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