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湖南耒陽。
漫山遍野的青花椒林里,一群村民圍成一圈,正在聽圈中的一個人講解技術要領。那人說著帶有濃重重慶江津口音的普通話,但周圍的村民卻聽得聚精會神。
講解的人名叫鄒榮富,是一名來自重慶江津的九葉青花椒“土專家”。土歸土,但在業內卻是一名真正的“大咖”:他是九葉青花椒良種繁育的代表人物之一,研究的早熟青花椒,畝產高,香味足,抗病性強,成熟時間早,受到市場廣泛青睞,已在重慶、湖南等地推廣了12萬畝以上。
據統計,全國花椒種植面積共2800萬畝,其中青花椒占40%,約1100萬余畝。在群雄紛爭的花椒市場上,江津區的規模并不算大,但品質優勢,使其位列我國花椒“四大名旦”(江津九葉青、漢源貢椒、韓城大紅袍、云南大紅袍)之冠。
九葉青的品質和口碑,來源于數十年來對品種的研發和改良。
40多年前的無心之舉,選育出造福一方的九葉青花椒
鄒榮富是九葉青花椒最新的代表人物之一。“如果說我有點什么成就,那也是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結果。”他口中的“前人”,指的是先鋒鎮村民馬昭君。
40多年前,正是馬昭君的一次無心之舉,讓江津青花椒由小規模散種向品種化、規模化發展。
江津自古就有種植花椒的傳統,據記載元朝就有種植,至今已有六七百年歷史。在毛里求斯海岸,曾打撈出一艘300多年前沉沒的荷蘭商船,船上發現了桶裝花椒,至今仍散發出香氣,桶上依稀可見“巴蜀江洲府”字樣(江津古稱江洲)。
但在很長時間里,江津花椒都是小打小鬧,不成規模。
“那時的花椒品種一般,產量相對較低,也沒有先進的種植技術,經濟價值不高,并沒有大面積推廣。”江津區農業農村委高級農藝師蘇家奎告訴記者。
轉機發生在1978年的一天,馬昭君的妻弟廖德垚在云南兜售完柑橘苗后,帶回了幾株竹葉椒苗子。
馬昭君從妻弟那要來了5株苗子,自己種了3株,拿了兩株給姐夫。馬昭君將云南竹葉椒和四川攀枝花的青花椒經過半年多的嫁接、選育,培育出了香味濃郁、麻度純正、外形有9個菱角葉子的青花椒,即后來俗稱的九葉青花椒。
“一根樹子結出了7-8公斤生花椒,我拿到江津城區去賣,價格是5角錢/兩。”馬昭君回憶說。
這個價格可了不得!當時的大米每斤才管兩角三分錢,豬肉的價格也只有每斤7角錢——一斤青花椒可以換7斤豬肉回來,馬昭君家的稀奇事一傳十、十傳百。沒多久,親朋好友、左鄰右舍都知道了。
“當時有不少鄰居來找我要花椒苗子,那個時候我也沒有多的,就把花椒果實給他們,然后把里面的種子取出來,也不育苗,直接就撒在地里。”馬昭君說。
青花椒的效益,在當時一枝獨秀。“不論是品質還是畝產都很不錯。”馬昭君的這一探索很快得到政府的關注。他們號召村民種植,可沒想到卻遭到了抵制。村民們說,“祖祖輩輩都在地里刨食,現在改種花椒,要是收成、行情不好,誰來保證大家的口糧?”
群眾不敢嘗鮮,政府只好帶頭——1983年,先鋒區公所下轄的先鋒鄉,開始組織人員在前院后壩種植九葉青花椒。九葉青的種植,從村民的自發行為上升到政府有計劃有組織地推動。
至1990年,在先鋒鎮,九葉青花椒進入小規模推廣階段。兩年后,進入規模發展階段。截至目前,馬昭君所在的先鋒鎮,種植九葉青12.8萬畝,享有“中國花椒之鄉”“全國科普示范基地”“九葉青花椒原產地保護”稱號。
持續多年的品種培育研究,讓江津青花椒不斷改良
先鋒鎮的這份成績單里,有肖國林的貢獻與功勞。
1983年,先鋒鄉推廣種植九葉青,負責這一事務的,恰好是剛參加工作、只有20歲的林業干部肖國林。
從1983年至今,肖國林一直致力于青花椒品種培育,為九葉青花椒的品質、產量提升奉獻了青春。
“起初推廣并不容易,從1983年至1998年,我們也僅僅是做到了從零星種植到小規模種植。”肖國林告訴記者。
1998年,先鋒鎮開始建設標準化花椒基地,對九葉青品種的研究正式起步。
當時的青花椒,樹高5-6米,再加上栽得比較稀疏,一棵樹就要占8-9平方米的土地,畝產量自然不高。而且,由于樹冠比較大,打藥、殺蟲等都很不方便,采摘的時候更是困難:要搭一把梯子,爬上去用剪刀把花椒一顆顆地剪下來,又費時又費力,一天頂多采摘二三十斤。并且,由于花椒樹上的刺很多,村民的雙手經常被刮得鮮血直流。
肖國林說,花椒樹太高,最大的弊端就是不好采摘,徒增人工成本,同時也不好進行日常管護。另外,由于樹冠較大,主枝較多,造成了互相擠占資源,光合作用不充分,也影響了產量。
怎么辦?矮化勢在必行。
肖國林牽頭負責這一技術工作。“剛開始確實是絞盡了腦汁,不知道從何入手,后來還是從村民那里得到了靈感。”他說。
原來,上世紀九十年代,江津區吳灘鎮現龍村一農戶修建新房,建房過程中需要抬預制板經過種有花椒的小路,花椒刺多影響通行,這家農戶就把擋路的花椒枝條砍掉。幾天后,活著的花椒樹居然從砍斷的地方長出了芽,第二年還結起了花椒,結的花椒反而果實更大,產量更高。
“于是,我們決定,第一年矮化三分之一,第二年再矮化三分之一,最終將樹高控制在兩米以內。”肖國林介紹,樹變矮了,占地面積也就小了,這樣便可以加大種植密度。
研究矮化的同時,肖國林還在市林業局科技處的技術支持下,開展了九葉青正交試驗。“就是在不同的海拔、不同的地塊、不同的光照條件下,種植同一品種的九葉青花椒,看哪一塊地的產量最高,品質最好。”通過這個試驗,肖國林找到了影響花椒豐產和品質的22個因素,包括海拔高度、土壤成分、光照時長、移栽時間、整形修枝等——這一整套技術規程,使九葉青花椒的豐產和品質提升有了基礎。
栽植花椒需要“三定”,即定主干、定主枝、定塑形。定主干,是根據坡底或平地,確定主干的高度;定主枝,定的是3-5根一級主枝,所謂母肥兒壯,主枝多了,小枝就太纖細,少了,保證不了產量;定塑形,就是定樹冠的形狀,即在九、十月間將幾根主枝壓成傘狀,整個樹冠呈扁平化分布,這樣一來就能層次分明、通風透光、光合作用強。
用傳統的種植方法,“三定”需要3年時間,為了縮短九葉青從栽植到投產的時間,肖國林和相關人員研究后,將“三定”縮短到了1年,加速其上市時間。
長期開展品種選育和高產栽培技術試驗,肖國林探索總結出一整套成熟的綠色花椒標準化生產技術,他牽頭發明的“一種花椒樹矮化豐產方法”,通過推行帶枝采摘的方式,不僅大幅降低了采摘環節的勞動強度,還使產量提高了35%左右。2013年,這一發明獲得國家發明專利證書。
應對市場優化品種,“早熟九葉青”歷經八年研發面世
肖國林在品種選育道路上奔走的同時,一些“土專家”也通過不斷地種植和技術積累,在品種優化上邁開了步子,鄒榮富就是其中之一。
“從我小時候,家里就種九葉青,大家對這個‘寶貝’很喜愛。久而久之,也摸出了一些門道。”鄒榮富告訴記者,他通過觀察發現,傳統青花椒存在掛果期抽梢、果實較小等問題,進而影響了產量和銷售。
“怎么才能改良這些缺點呢?”鄒榮富對這件事上了心,“我是學農的,本來有一定的基礎,但要改良青花椒品種,還有太多東西要學習、摸索。”
從2009年開始,鄒榮富在種滿花椒樹的山林間不停奔走、尋找,同時還求教、尋訪技術人員。功夫不負有心人,有一次在田間,他看到一株九葉青花椒上的一個結果枝節間粗短、葉片濃綠、結的花椒也比其它花椒顆粒更大,如獲至寶。
此后8年,鄒榮富對這株花椒樹進行不斷地嫁接、提純、復壯,終獲成功——2016年,經機構檢測,鄒榮富的新品種青花椒畝產最高可達1500公斤,香味有90多種,比傳統九葉青多20余種;同時,抗病性強,而且投產后植株也只有一兩米高;成熟時間比普通花椒早7至15天。
當年底,這個品種獲市林業局林木良種認證,并被命名為“早熟九葉青”,而鄒榮富自己則稱其為“天知椒”,“主要是想通過這個名字,記錄我為此付出的心血和努力。”
“早熟九葉青的核心優勢還是其早熟。”江津區鄉村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吳寧介紹說,相對于市場上大多數花椒品種,九葉青6月便可采摘,已經有早熟的優勢,而新品種則在此基礎上把上市時間提前了1-2周,無疑為占領市場搶得了先機。
品種的優勢,讓早熟九葉青的推廣順風順水,在重慶、四川、陜西、云南、貴州等多個省市種植。
九葉青花椒還將如何發展?肖國林做出了分析和預測:“目前,國家花椒適產區均將花椒產業作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長效產業發展的重點,面積‘井噴式’增長,全國青花椒種植面積有望達到2000萬畝。”
這無疑是江津的機遇。采訪當日,肖國林帶著記者來到了位于龍華鎮的花椒產業研發中心。這里,智能實驗玻璃溫室、植物生理生態實驗室、土壤理化分析室、農業氣象災害鑒定室等一應俱全,已引入中國農業大學、西南大學、中國林科院、市農科院等6個科研團隊,開展調味品資源、富硒功能產品、花椒深加工產品、花椒藥用價值等專項研發。
九葉青花椒,或許將從這里,邁上新的臺階。
下一篇:貴州龍里:刺梨成了致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