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的茶香村屬省級二類貧困村,砍樹換錢是村民的主要生活來源。濫砍濫伐不僅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村民的生活也并未得到明顯改善,他們的人均年收入還不到400元。
得益于國家實施的退耕還林工程,位于貴州省龍里縣的茶香村以林業、扶貧項目帶動刺梨產業發展,2009年實現整村脫貧,201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6萬元。刺梨產業讓一個窮得叮當響的“砍樹村”,變成了刺梨專業村,滿山遍野結出了金燦燦的致富果。
茶香村的發展歷程正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同時也反映出我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使美麗鄉村更加宜居所做出的努力。
1995年,原貴州農學院專家在茶香村進行人工種植刺梨品種選育試驗。當時省里安排給茶香村1000畝的示范種植任務,但是村民們不相信這個滿山遍野、又酸又澀的東西能賣出錢來。
只有一個人認為,這東西指不定哪天真能成為城里人的稀罕物。他叫顧慶林,是茶香村第一個“吃螃蟹”的村民。窮怕了的顧慶林認為,與其“窮死”,不如放手一搏,他拿出自家120畝坡地,得到了免費的苗木支持。兩年后,刺梨豐收了,換成了白花花的鈔票,他成了茶香村的“首富”。
“我還記得,當時種在屋后的3畝刺梨,光鮮果就賣出3.6萬元,貴陽的商販直接到地頭采,每斤3元,搶瘋完。”如今已79歲高齡的老人回憶著說道。
緊接著3戶村民大著膽子投資種植,成了茶香村第二批刺梨種植戶。這讓全村群眾看到了脫貧致富希望。
然而大多數村民根本沒有錢來投資種植。直到2000年,國家實施退耕還林工程試點,每畝退耕地每年補助300斤糧食和現金20元(生態林連續補助8年)。農民有了解決溫飽的“定心丸”后,從開始的不敢種、不愿種向戶戶種、規模種轉變。
據茶香村村支書蘭江介紹,發展到今天,全村刺梨種植面積已達2.1萬畝,年產值五千萬元;刺梨良種苗圃200畝,年產刺梨優質苗木600萬株,銷售收入600萬元。
茶香人民通過種植刺梨獲得了實惠,生態環境也得到了較大改善,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刺梨產業與鄉村生態文化旅游業的發展給村民帶來了額外收入,目前茶香村家家都蓋上了小洋樓,戶戶都買上了小車或農用車。
通過茶香村的示范帶動,龍里縣刺梨種植規模目前已達到24.5萬畝,年產值4億元,間接和直接拉動900戶貧困戶3100名貧困人口脫貧。
龍里縣林業局局長羅天相表示,刺梨產業的發展為下一步的鄉村振興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我縣將加大刺梨產業發展資金投入力度,同時制定科研、生產、市場緊密結合的運行機制和獎罰分明的激勵機制,吸引和鼓勵林業科技單位、大專院校和科技人員創辦刺梨科技型企業。”他補充說道。
下一篇:菜籽油行業市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