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荔波縣林地面積288.3萬畝、森林覆蓋率75.96%,有自然保護地、世界自然遺產地11處,有高等植物1532種、野生動物2000多種,是中國國家保護物種和瀕危物種最富集的地區之一。
全面推行林長制以來,荔波山頭地塊規范了、林草資源守住了、目標任務落實了、林業經濟發展加快了。可喜成就,見證荔波林長制的有益探索。
山頭地塊規范了
冬日,秋韻猶存。荔波茂蘭保護區仍然碧水長流,千山披翠。
“以前種樹是沒有規劃的,想怎么種就怎么種,想怎么砍就這么砍。”堯所村村支書戴瑩玄向記者介紹。通過宣傳教育,現在村民們認識到了森林保護的重要性,受益于生態保護帶來的紅利,亂砍濫伐等行為沒有了。
堯所村地處茂蘭保護區,是一個典型依靠生態旅游、果林發展經濟的村莊。幾乎家家戶戶都有果樹,在不傷害野生動物的前提下,有沒有更加科學有效方法防止野生動物損害農作物?怎么讓農戶遭受損害的果樹有所補償?
2021年,荔波縣建立縣、鄉、村三級林長加專職林長的“3+1”林長組織體系。縣鄉兩級分別設總林長、副總林長,縣鄉村三級根據轄區森林資源分布,明確相應數量的林長,另根據自然保護地劃建情況明確縣級責任專職林長,結合村級護林主體實際需要設立村級專職林長。
林長制工作鋪開后,堯所村劃分村級林長制責任區,全面巡查亂砍濫伐、野外用火、森林病蟲害監測、違規使用林地等,形成森林資源治理“最小單元”作戰體系。戴瑩玄作為村級林長,面對村里林業方面的問題時也不再單打獨斗。
“一開始是由保護區補償,現在是由縣林業局來統籌。”林長制的推行,讓森林資源保護受到重視。戴瑩玄介紹,堯所村野生動物損害農作物的情況受到縣應急辦、縣林業局、保護區等多個部門關注,并根據相關規定,對農戶進行了補償。
今年年初,荔波縣已將野生動物損害農作物補償納入了林長制經費。
林草資源守住了
“老蒙,準備上山去?不要帶火進去哦!”
“曉得,曉得。”
兩句招呼聲,打破了山林間的寧靜。三岔河管理站副站長吳尚川開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林長制讓一草一木有了“當家人”,三岔河管理站則是茂蘭保護區的大管家。管理站共8個人,每2人一組,負責轄區4454公頃面積的巡林。
茂蘭保護區內峰巒疊嶂、溪流縱橫、原始森林茂密,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紅豆杉、南方紅豆杉、單性木蘭、掌葉木等200余種,是典型的喀斯特峰叢漏斗和峰叢洼地地貌,是地球同緯度地區和世界喀斯特地區少有的生態奇觀。
為切實開展世界遺產地珍稀瀕危及特有植物保護行動,茂蘭保護區先后建立以蘭科植物遷地保護為主的珍稀植物保護保育基地三處,對受威脅物種實施遷地集中保護,近200種珍稀特有物種得到有效保護,逐步建成珍稀瀕危植物的種質資源基因庫。
荔波縣嚴格落實保護發展森林資源目標責任,明確重點林區縣、鄉、村三級管護責任,與廣西環江簽訂《茂蘭-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跨區域司法保護協作框架協議》。
此外,茂蘭保護區聯合廣西積極推進西南巖溶國家公園建設,加快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科學劃建包括世界自然遺產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風景名勝區等多種類型自然保護地,與廣西建立邊界聯防聯護機制,生物多樣性豐富度位居全省之首。
目標任務落實了
荔波縣不斷健全林長制組織體系、制度體系、責任體系,將工作內容細致劃分,織密森林資源保護網。
結合民風民俗,荔波縣堅持村民為主體、依法管理、與時俱進原則,把森林資源保護工作納入《村規民約》,對破壞森林資源行為達不到行政處罰條件的,依據《村規民約》進行處罰,有力地推動林長制各項目標責任落實。
林長制的核心是責任制。目前,全縣95個村已結合森林資源保護全部修訂完善《村規民約》,推動形成人人關注、全員參與愛綠護綠的良好局面。
“現在大家種樹砍樹都有計劃了,會在作業前來問意見,對林業部門的指導也更認可了。”荔波縣林業局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林業工作變化。
為探索協調保護與發展關系新模式,荔波今年8月完成了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體制改革,從原來省直部門推動向地方黨政統籌轉變。
荔波縣積極推行茂蘭保護區與轄區社區共建共治、和諧共處的治理模式,帶動林區農家餐飲、向導服務、民族歌舞、民族工藝等產業發展,助力周邊農戶就業增收。
瑤山古寨采取“公司+村集體+農戶”經營模式,將脫貧攻堅和生態旅游理念相融合,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荔波人在家門口就能感受“詩與遠方”,而這一切得益于林長制的推深做實。
林業經濟發展加快了
漫步瑤山古寨間,在大小七孔看美景、在茂蘭景區養心肺、在瑤古村小住幾日,這樣的度假令人神往。
據貴州省生態環境廳通報,5年來,荔波縣城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從2018年的98.5%穩步上升到2021年的99.7%,名列當年全省第二;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最高達每立方厘米18萬個,是名副其實的天然大氧吧。
荔波的生態優勢是明顯的,可如何讓優勢真正發揮出來是關鍵。荔波縣高站位引領林旅融合,深度挖掘樟江風景名勝區、茂蘭保護區等森林生態資源和布依、水、苗、瑤等少數民族文化資源,以旅游業大發展推動縣域經濟大跨越。
發展林下經濟,同樣需要林長制的聯合作用。近年來,荔波縣用足林下空間發展林下經濟,種植青梅、板藍根、靈芝等經濟作物,推進林下生態養殖、林下采集等經濟業態。荔波縣啟明中藥材種植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入選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2022年底全縣林下經濟總產值達10.8億元。
荔波依托森林資源推進林旅融合,構建集“賞、采、食、療、宿”于一體的林下觀光旅游業態,成功打造萬畝梅原、蘭鼎山公園等石斛產業觀光園,形成“春賞桃花、夏采水果、秋食石斛、冬賞梅花”的全季節林旅融合模式。近年來,全縣已發展鄉村生態民宿和農家樂629家,帶動從事森林旅游行業2萬余人,戶年增收10余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