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生態環境獨一無二,長年仙霧纏繞,高山良田加山泉好水,尤其是相伴相生的老稻種按照古法精耕細作,哪能不產出獨具特色的優質稻米?”致力于原生稻復興的返鄉創業者羅忠林,正帶領一幫村民重拾種田主業,讓一丘丘原本閑棄荒蕪的高山梯田,變成充滿生機的良田沃土。
羅忠林是湖南婁底新化縣水車鎮仙石村人。水車鎮境內的紫鵲界梯田,是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和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為讓古老的梯田永續利用并帶動鄉村經濟發展,當地政府通過整合資源推動“茶旅文”融合發展,讓眾多如羅忠林一樣的人參與到“傳承保護”與“產業發展”雙輪驅動中來,紫鵲界千年古梯田正煥發新生機。
老稻種種出“黃金米”
黛青色的遠山中,一丘丘依山就勢堆疊而上的梯田,層次分明,曲折有韻。在云海的隔擋和烘托下,點綴其間的農家小屋、潺潺漫流的清澈溪水與田間辛勤的耕作者一起,構成冬日紫鵲界一框框美妙的畫境。
紫鵲界梯田地處雪峰山中段,秦漢時就已初步成型,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這里8萬畝梯田層疊400余級,因獨特的氣候、植被和地質等構成一個巨大的“隱形水庫”,雖無塘無壩,但長年不斷的山泉水卻能灌溉到每一塊田垅,完整的自流灌溉系統堪稱奇跡。
在源源不斷的水源潤澤下,千百年來,紫鵲界梯田無論世間氣候,即使“天下大旱依舊有收”,同時也因地形限制無法機械耕作,原始的手工耕作沿襲至今。隨著農業轉型升級,耕作成本高昂的缺點逐漸凸顯,加上前些年青壯年勞動力外流,梯田拋荒問題嚴重。
保護梯田,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是關鍵。新化縣為此多方尋找護田“糧”策: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實施統一管理、修繕恢復、代耕代種,著力突出梯田整修,保護原有風貌。同時通過引導高檔水稻種植,發展紫鵲界梯米、貢米等特色產業,提升傳統農業價值。
相傳,紫鵲界所產紫香米曾在清朝作為貢米進獻朝廷。千年稻作文化留下的老種子,是先人留給當地的寶貴財富。10年前,曾在大城市打拼多年的“80后”設計師羅忠林回到家鄉,帶領合作社成員用老稻種種出的五色稻米,口感香甜、稠而不黏,深得市場青睞。“我們的稻米最低能賣到16元一斤,彩色稻田讓村民平均每畝增收1000元。”羅忠林的合作社目前已有35戶社員,其中不乏像他一樣的返鄉者。
古稻飄香、種出“黃金米”的彩色稻田,讓紫鵲界梯田重新煥發魅力。而今,在紫鵲界貢米試種田里,56個老品種或耐旱、抗蟲,或高產、口感佳,各顯優勢。在當地政府的激勵和合作社帶動下,村民們又開始扛起鋤頭重拾老本行。“荒田開墾有獎勵,合作社還能享受政府的肥料、種子等補貼,將來我們要擴種到500畝。”羅忠林說。
“沉浸式”體驗新梯田
如果說世代相傳的古法農耕錘煉了紫鵲界梯田的骨,那么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則雕飾了它的形。作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紫鵲界梯田風景名勝區以其壯麗的梯田景觀、獨特的農業文化遺產和人文氛圍,吸引著越來越多游客慕名前來。
春來水滿田疇,如鏡如畫;夏至佳禾吐翠,青翠欲滴;金秋稻浪翻騰,遍地澄黃;隆冬漫山瑞雪,銀裝素裹。紫鵲界梯田依山就勢而造,小如碟、大如盆、長如帶、彎如月,與森林、民居、水系等交錯形成四季各異的景觀。2000多年來,南方稻作文化與苗瑤山地漁獵文化在此交融糅合,獨特的自然文化風貌,成為當地發展鄉村旅游的寶貴資源。
秋收時節是紫鵲界的旅游旺季。置身充滿希望和詩意的鄉野,游客們或走進梯田,與農戶一起收割、打谷,體驗傳統農耕文化的魅力;或駐足表演場地,欣賞當地人自編自演的新化山歌、梅山武術、民族舞蹈,品味非遺文化盛宴。
今年“十一”黃金周,紫鵲界梯田迎來疫情后首個旅游高峰。月牙山、瑤人沖、八卦沖等觀景臺游人如織,附近一字排開的農特產攤點上,村民售賣的山貨、自制臘肉、風干板鴨等備受追捧。坐落于核心景區的紫鵲瑤寨農家樂一房難求,從早忙到晚的老板羅萬友心里樂開了花。“餐飲要忙到晚上10點多,最高日收入達到5萬元。”
鄒愛林的農家樂聚客山莊同樣嘗到了紫鵲界梯田旅游發展帶來的甜頭。“在暑期旅游旺季,客房一般需提前一兩周預定,一天要接待七八十人左右。”這里還不時推出長龍宴、打糍粑、篝火晚會等民俗活動,讓許多“頭回客”變成回頭客。
而今,在著力整修梯田呈現原有風貌的同時,新化縣正通過彩色稻觀景工程、梯田生態游步道、梅山農耕文化演藝等項目,打造沉浸式梯田體驗品牌。“要合理開發農耕文化、農業文化遺產,發展富有文化創意含量的農耕體驗、田園觀光等特色農業,吸引更多人走進鄉村,體驗歷史悠久的特色文化、農村獨有的生活方式。”新化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鄒喆表示。
“茶旅文”融出好光景
翻過紫鵲界梯田前行幾公里,就到了新化縣奉家鎮渠江源村。只見漫山遍野的原生態茶園里,一些茶農正俯身于層疊起伏的茶樹間冬培,進行翻耕、施肥、除草等。他們每人每天可以拿到120元左右的工資。
作為湖南紅茶的源產地和重要產區,新化縣種茶制茶歷史悠久,是歷史上著名的貢茶產地。地處雪峰山脈深處的渠江源村溪多林茂,氣候溫和濕潤,是新化紅茶核心產區。五代時期毛文錫所著《茶譜》中記載:“潭邵之間有渠江,中有茶……其色如鐵,芳香異常,烹之無滓也”,是當地茶葉品質的生動見證。
為進一步提升鄉村旅游吸附能力,依托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項目,新化將紫鵲界與渠江源等區域聯合開發,打造紫鵲界“茶旅文”融合鄉村振興示范區,以旅興茶、以茶助旅,助力山區振興發展。
在渠江源村擁有3000多畝有機茶園的湖南紫金茶葉公司,而今茶葉已遠銷至馬來西亞、美國等地。隨著前來觀光、購茶,體驗茶旅文化者日益增多,公司負責人羅新亮適時而動在村里建起擁有70間客房的紫金山莊民宿,留住游客的同時,也讓更多茶農吃上“旅游飯”。
“紫鵲界梯田附近是一個景區集群,擁有大小景點十余個。茶文旅融合發展,正多維度帶動村民就業增收。”羅新亮介紹,除了種茶收入,村民們流轉土地有租金,在茶園務工有薪金,自己制作的農特產品還源源不斷銷往村里的農家樂。
以紫鵲界的旅游資源促進紅茶產業發展,依托紅茶產業衍生的采摘體驗、康養小鎮、茶園觀光等,使當地形成更豐富的旅游業態。今年,紫鵲界茶旅文融合綜合產值可望超過15.5億元,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超過10.5%。
在羅新亮的帶動下,越來越多外出打工的年輕人開始回到渠江源,40余家農家樂在當地如雨后春筍般崛起。“這里讓他們看到了鄉村振興的希望,有看得到的未來。”羅新亮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