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在浙江麗水松陽京梁村的“稻耳輪作”試驗基地,一排排柱狀的菌棒整齊地排列在田間,菌棒上一朵朵形態各異、肥厚光亮的黑木耳探頭而出,長勢喜人。村民們穿梭田間,嫻熟地采摘成熟的黑木耳,呈現出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
“多虧了科技特派員徐教授指導,效益比傳統模式高了不少。”該基地負責人葉芳群表示,在浙江大學徐海圣教授的幫助下,基地從去年開始采用“稻耳輪作”模式,改良了配方,現在畝產收益在2.5萬元至3萬元。
錢支援,物支援,不如來個科技特派員。科技特派員制度實施以來,松陽縣邀請科技特派員走進田間地頭,努力打通科技強農服務“最后一公里”,并通過謀劃創新舉措、總結經驗成果,推進科技特派員制度不斷走深走實。
“‘稻耳輪作’模式是在水稻收割結束后,將菌棒移栽到田里,等來年3月底木耳采摘完后,菌棒作為肥料還田,再種植水稻。通過廢菌棒、稻草還田等方式改善土壤結構,從而實現生態循環種植。”徐海圣介紹道,“稻耳輪作”模式實現了讓“冬閑田”變身“冬寶田”,在確保糧食生產穩定的同時,推動了黑木耳產業發展,實現糧食和食用菌雙豐收。
科技服務沉下去,鄉村產業旺起來。在松陽,像徐海圣一樣扎根鄉村一線的科技特派員還有很多。
“一路走來,學茶做茶,服務松陽茶產業,真感覺自己是松陽人了,心已和畬鄉緊緊聯系在一起。”不知不覺,呂海鵬博士擔任板橋畬族鄉科技特派員已有10余個年頭了。
呂海鵬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他剛到板橋時,這里的茶園大部分還種植土茶、銀猴等茶樹品種,總體效益不高。他從品種選育入手,建立百畝有機茶示范培育基地,開出了一張茶葉的“有機生態藥方”。
“在呂博士的指導下,去年我們開始進行有機茶園改造,茶葉品質越來越高。”源茗春有機茶專業合作社業主盧良王非常感慨,“科學技術就是生產力。”
茶葉種得好,更要賣得好。板橋村村民周江星、蘭炳英夫婦在山東省淄博市從事茶葉批發多年,回到老家后租下閑置場地創辦了江星茶廠。呂海鵬向他們重點提供了加工技術指導和產品研發服務,努力提升產品附加值。
“原來我們只做扁茶和香茶,現在豐富了產品類目,有桂花紅茶、老白茶、崇覺羅漢茶等,效益上提高很多。考慮到長遠發展,呂博士還建議茶廠要做SC認證。”蘭炳英說,如今,江星茶廠成為板橋畬族鄉25家茶葉加工廠中第1家獲得SC認證的茶葉加工廠,產品可以進入商超、電商平臺流通。
一項項成果的誕生,讓科技特派員們帶著成就感更好地幫助農戶增收致富。二十年來,松陽縣共入駐和派遣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三級科技特派員316人次,累計落實科技特派員項目經費1542.5萬元,已實現所有鄉鎮、街道科技特派員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