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愛竹。古人生活中,處處都有竹的身影:坐臥用的床、席、枕、椅,盛食藏衣用的櫥、箱、柜、匣,口中吹奏的笛、簫、笙、簧,手里把玩的折扇、手串,裝飾用的竹簾、屏風,捕魚用的魚罩、釣竿,打仗用的箭矢、狼筅等,無不以竹制成。正如蘇東坡所說:“食者竹筍,庇者竹瓦,載者竹筏,爨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真可謂一日不可無此君也耶!”
古人離不開竹,不僅是文人墨客愛其象征的美好品格,更多老百姓也愛竹制品的易得耐用。
今天,翻開字典,“竹”字頭的漢字有數百個之多,這是中國人愛竹、用竹的深刻印記。進入工業化時代,竹制品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便宜好用的塑料制品,方便了生活,卻也帶來諸多環境治理難題。在城市天空隨風飄浮,在土壤里悄悄滲透,在海洋動物體內盤踞,塑料污染成了全球性問題。
人類迫切需要找到塑料的替代品。在中國,小到吸管、計算器、鍵盤,大到地板、排水管道,以竹為原料的各色產品引起人們的注意,在包裝、建筑、運輸、化工等眾多領域有了一些實際應用。從淡出日常到回歸人們視野,竹制品在中國人生活中的一番消長,“性價比”是其中關鍵。
落地更多使用場景,性能是“入場券”。是做廣泛替代塑料制品的“剛需”,還是做花架子、裝飾品?這是竹制品行業迫切需要回答的問題。十幾年前,西班牙馬德里國際機場的竹材屋頂,就用上了中國技術和竹材。但這樣的實例不多,竹制品的應用領域和規模都有限。竹材優缺點明顯,成材快、強度大、耐高溫,但易腐蝕開裂。能否滿足工業化生產需要、滿足消費者對產品品質要求?每開發一種使用場景,都需要對竹材的各種性能有透徹了解,更需要在技術工藝上揚長避短,打造成塑料的優質替代品。在更多樣的應用場景中發揮竹子的性能優勢,離不開技術和資金上的持續投入,這必將是一場創新的艱苦跋涉。
從可用的替代品到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說到底還得拼價格。塑料制品就勝在物美價廉,有專家指出,一個25克的一次性餐盒,竹制品成本要比塑料制品高出2倍—3倍。對很多中小企業而言,成本更低廉、技術更成熟的塑料制品仍是首選。制造成本上的差距,反映到最終價格上還會放大。為此買單的消費者,難以無視個中差別。替代品成本降不下來,塑料污染之源就難以根除。
取代塑料制品不是朝夕之事,需要久久為功。塑料制品有上百年的工業化歷史,竹制品歷史悠久,工業化生產的時間卻很短。談取代,為時尚早。讓竹資源稟賦和生長特質轉化為產業和市場優勢,還有諸多難題待解,竹制品競技環保賽道面臨漫長征程。不過,痛點難點往往意味著機遇,這也是企業和品牌創業創新的著力點。中國不僅有最豐富的竹資源、規模最大的竹產業、底蘊最深厚的竹文化,更有走綠色發展之路的堅定決心。不斷提升竹制品“性價比”,多下點苦功夫、實功夫,這樣的勇毅前行注定不會被辜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