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看我的腳像裹滿了巧克力。”4月15日,在重慶市巴南區魚池村舉行的東溫泉鎮2023年春耕文化節上,一名小女孩脫下鞋子、卷起褲腳,步入水田里,手拿水稻秧苗準備插秧。
記者站在田坎上望去,兩三個青年在水牛牽動下,齊心協力推動著耕犁;還有人躬著腰,在村民指點下有板有眼地插著秧。渾濁的泥塘里,摸魚的人密密麻麻,縱然滿身泥漿,依舊樂此不疲。
當天活動上,100余畝高標準農田覓得“田主”。跟隨媽媽一起來參加春耕活動的蒲南宇今年剛滿11歲,他說:“媽媽是村里的‘田主’,她希望我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也能擁抱青山綠水,通過實地勞動掌握基本的知識和技能。要知道,一日三餐吃的米面糧油、水果蔬菜,不是從超市里長出來的。”
據了解,魚池村村民在2022年眾籌唱響村歌《云上魚池》,不僅唱活了內生動力,還唱寬了“朋友圈”,吸引更多人成為“新村民”“云村民”“榮譽村民”,促成了重慶市第一個“四民”村莊的落地。
西南大學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潘家恩介紹,“老村民”為魚池村原居民;“榮譽村民”包括為當地發展提供長期支持或做出突出貢獻的社會賢達人士;“新村民”是在魚池村投資創業、工作生活的各種創客人才、技術人才和投資者等;“云村民”則是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身體力行支持并參與當地發展的人。
同時,當地還推出了“我在魚池有塊田”的創新模式,調動生產者和消費者兩方面積極性,帶動返鄉青年、種糧大戶、“云村民”等多元群體參與,喚醒沉睡的閑置土地、提升勞動和土地價值,使糧食安全成為更多人的自覺行動。
“鄉村需要市民一畝田的經濟支持,市民也需要鄉村一畝田的情感寄托。”潘家恩表示,成為“田主”,就是在風吹竹林、云海茫茫的原生態深山中擁有了一片“領地”。每逢節假日,攜親帶友,置身田地,推動耕犁,既能回味童年記憶,又能豐富兒女教育。
著名“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在視頻致辭中稱:“我們現在強調各地要因地制宜推進大食物安全體系,這就要求人們要具備大食物安全觀,食物多樣性對應人的食物需求多樣性,大食物安全體系的建設需要大家共同參與,在這一過程中,市民不僅是消費者,還應是參與者。”
下一篇:新疆昆侖山下賞花匯活動正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