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四月天,西北大山處氣溫也逐步升高,在甘肅臨夏州永靖縣新寺鄉崖頭村,昔日應當是“紅山白土頭”的山坡,如今已整齊排列著一排排光伏板,航拍視角下,大山宛如穿上了“黑色盔甲”,頗為壯觀。
崖頭村地處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地形似駝峰,南北縱深2公里有余,山體坡度達30度,垂直落差在七八百米,加之毒辣的太陽炙烤大地,當地鮮有人會選擇在山坡上開墾種糧,久而久之成為寸草不生的貧瘠土地。對于當地村民來說,荒山如何成了清潔能源基地,是津津樂道的熱點話題。
其實,早在2021年7月,永靖縣官方遴選出國家能源集團甘肅電力有限公司作為社會資本方,負責當地“十四五”期間第一批光伏發電項目建設,于2022年5月并網發電。
該項目在甘肅新能源發展史上創下三個第一,即甘肅省“十四五”期間第一批首個競配項目和“十四五”期間首個全容量投產百兆瓦級大型山地光伏項目,以及甘肅省內首個民族自治地區全容量投產的百兆瓦級大型光伏發電項目。
對于上述榮譽,崖頭村黨支部書記李國強再熟悉不過,但最讓他歡喜的是,該項目所得的土地流轉費全部歸新寺鄉崖頭村、中塔村、三灣村等6個村的村集體所有。
甘肅擁有豐富的風能、太陽能資源,新能源年發電量超過530億千瓦時,已初步形成風機制造、光伏組件、儲能電池等新能源裝備制造業體系。眼下,類似崖頭村的場景,是甘肅搶抓國家建設“沙、戈、荒”風電光伏基地機遇,發揮風光資源優勢的縮影。
甘肅“追風逐日”全地域開發
前幾天,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175萬千瓦風力發電項目啟動建設,下半年建成投用后,可為下游多晶硅產業園提供清潔電能,從而實現光伏產業的全產業鏈。
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畫”聞名于世的敦煌,長期以古絲綢之路旅游的“朝圣之地”標簽面世。事實上,敦煌已建成中國首個百萬千瓦太陽能光伏發電示范基地和國家首批新能源示范城市、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國家高比例新能源示范城市等,“敦煌光熱”亦漸成對外交流的“新名片”。
此外,在甘肅河西地區,拓展金(昌)張(掖)武(威)千萬千瓦級風光電基地規模;在敦煌、金塔、玉門等地實施“光熱+風光電”一體化項目。在河東地區,圍繞建設綜合能源基地,慶陽、平涼等地實施400萬千瓦調峰煤電項目,撬動境內風光新能源有效利用。在其他地區,開展分布式光伏整縣推進試點,結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啟動分布式光伏整縣推進試點工作。
在國家公布的“十四五”九大清潔能源基地里,新疆、黃河上游、河西走廊和黃河幾字灣四個清潔能源基地均覆蓋有大量的沙漠、戈壁、荒漠化土地,而這些地區為何深受風電光伏“青睞”?其實也不難理解,風電需要架起“風車”,光伏發電更需要大面積的鋪設太陽能面板,在土地使用緊張的情況下,廣闊荒灘等成了最佳選擇。
2023年3月,中國官方發文,提出在嚴格保護生態前提下,鼓勵在沙漠、戈壁、荒漠等區域選址建設大型光伏基地。
國網甘肅省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首席專家周強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在沙漠、荒漠、戈壁上開建風電光伏基地,通過特高壓電網將綠色電力輸送到東中部地區,能夠實現西部和東中部地區在土地資源、綠色能源和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的優勢互補,同時,還可以帶動西部地區產業發展,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甘肅立足資源能源大省和老工業基地的實際,把新能源產業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方向,努力培植綠色低碳發展的新動能。截至2022年底,甘肅新能源并網裝機達到3800萬千瓦,躍居全國第2;新能源發電量557億千瓦時,占比達到28%,排名全國第2位。根據官方文件顯示,甘肅力爭到“十四五”末,新能源并網裝機達到8000萬千瓦以上。
今年5月1日,《甘肅省供用電條例》《甘肅省電網建設與保護條例》正式實施,這是在地方立法中首次明確“新能源優先入網”,為促進甘肅電力產業健康發展提供法律支持。
綠色能源“附加值” 荒蕪土地迎來“新錢途”
隨著大量的光伏電站建在戈壁、沙漠等荒蕪土地上,光伏面板減少了水分蒸發,使土地有了濕潤的機會,也給項目建設區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
在甘肅臨夏州積石山縣海拔2500米的山坡上,一排排光伏發電板不僅每天收集太陽能發電,還為兩千多只小雞遮風擋雨。在這個沒有圍墻的“養殖場”里,小雞們吃著鮮嫩的草,喝著甘甜的水。
李彥海是當地首批“光伏養雞”的養殖戶。每天,他穿梭于光伏板之間,給小雞喂食。談及初體驗,他直言心里也沒有底,隨著“光伏雞”受到市場認可,單只售價最高達120元,才讓他喜笑顏開。
位于子午嶺林緣區的甘肅慶陽市華池縣,光伏板下則是培育木耳的好地方。而讓菌業公司中意的原因還有當地資源稟賦。慶陽是全國優質紅富士蘋果的最佳核心生產區,每年果園產生大量果木廢枝,這些枝木為菌棒培育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菌棒采摘后還可回收,又成為培育果樹的菌肥。
除上述外,“光伏+治沙”也是甘肅一大特點。位于騰格里沙漠南緣的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九墩灘光伏治沙示范園區,甘肅省安裝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三峽能源武威20萬千瓦光伏治沙項目負責人馮永志介紹說,光伏板下是麥草方格,可阻擋沙子流動,還能夠吸收光照降低土地溫度,延緩地表水蒸發,一定程度上為淺根性植物的生長提供短暫的水分供應。
如今,甘肅在沙漠、荒漠、戈壁等人跡罕至的生態“負資產”上,逐步探索出多位一體的循環發展模式。
太陽能實用技術成“絲路”交流載體
甘肅是中國最先確定太陽能發電和千萬千瓦級風電示范基地的省份,在太陽能和風能技術研究與應用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近些年,甘肅優勢太陽能先進實用技術,近些年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得到充分轉移轉化和發展。
成立于1978年的甘肅自然能源研究所,長期致力于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領域的研究和開發,是中國最早專業從事太陽能等自然能源研究與開發的科研機構。自1991年以來,已為100多個國家培訓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政府官員和高級技術人才千余人。
阿富汗能源水利部能源項目環境影響評估專家米拉德·佩恩達于2022年以線上方式參加了在蘭州舉辦的阿富汗太陽能應用研修班,結業典禮上,他感謝授課老師分享適合阿富汗的太陽能應用知識。他認為,面對氣候變化和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日益嚴峻的挑戰,更明智的做法是發展可再生能源。
據悉,甘肅從1978年開始就承擔對外援助工程項目;從1991年開始承擔援外人力資源培訓任務。甘肅承擔的援外培訓主要涉及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開發利用、荒漠化治理、雨水集蓄灌溉及水資源利用等。
如今,隨著“一帶一路”建設不斷推進,甘肅逐漸成為國家向西開放的前沿門戶,仍在“追風逐日”的道路上努力探索前行,并將其經驗分享給世界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