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科技司二級巡視員冉東亞:三個落實、四個結合、五個加強推動森林康養高質量發展
由中國林業產業聯合會、江西省林業局、撫州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森林康養國家創新聯盟、中國林業產業聯合會森林康養分會、撫州市林業局、資溪縣人民政府等單位聯合承辦的第六屆中國森林康養產業發展大會于3月28日上午在撫州市資溪縣開幕。第十三屆全國政協農業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原局長張建龍、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史可等領導嘉賓出席開幕式。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科技司二級巡視員冉東亞出席大會并作《森林康養產業高質量發展思考》主旨報告。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科技司二級巡視員冉東亞作主旨報告)
冉東亞在主旨報告中指出,森林與健康的關系十分密切,森林環境對大眾生理與心理有重要的養生保健功效,森林的許多功能都可以對人的身心起到十分重要的保健作用。森林康養是以森林生態環境為基礎,以促進大眾健康為目的,利用森林生態資源、景觀資源、食藥資源和文化資源并與醫學、養生學有機融合,開展保健養生、康復療養、健康養老的服務活動。發展森林康養產業,是科學、合理利用林草資源,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有效途徑。
目前,發展森林康養產業已經成為了許多地方政府推動山區林區轉變發展方式、實現森林生態服務價值的重要途徑,成為了國有林場、森林公園、傳統風景旅游景區、森林鄉村、林區重要的發展方向。四川、湖南、貴州、北京等省市率先開展了試點建設,已建成多處森林康養基地并已運營,向社會提供了多層次、多種類、高質量的森林康養服務。
森林康養做到高質量發展,簡單概括起來就是做到“345”。即做到“三個落實”“四個結合”“五個加強”。
三個落實:
1、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森林康養是一個全新的概念,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定義。但無論怎樣定義,森林康養都是以人為本,以林為根,體現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林業、旅游業、健康服務業等相關產業相互交融,延伸而形成的新業態,是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和國有林場改革催生的新模式,。森林康養符合新發展理念和國家重大戰略,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實現形式。森林康養將生態資源、景觀資源、食藥資源、文化資源與醫學、養生學有機融合,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打造綠色發展品牌。倡導綠色消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森林服務業重要的發展方向之一,能不斷提升森林資源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林草事業高質量綠色發展。
2、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森林康養產業的經濟性、公益性、綠色性,決定了其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大有可為。森林康養作為一項森林資源開發的新興產業,將森林資源轉變為全民共享的一種生態福利,在“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生態宜居的前提下,尊重自然、協調自然、合理建設,使鄉村振興戰略目標下森林康養產業大有可為。當前,我國森林康養產業正處在歷史機遇期,應依托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目標,積極發展森林康養產業基地建設,建立健全森林康養產業體系,充分滿足不同人群的康養需求,利用鄉村林區藥食資源,帶動林下中藥材和果蔬的種植和采集,推動中藥材、保健康體產品的加工銷售,園藝觀光體驗、康養旅游等產業發展,為農村林區人民增收致富、可持續發展注入了強大的活力。實現森林康養產業健康、穩定、可持續性發展。
3、落實“健康中國”戰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預防是最經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森林康養作為一種新興的旅游產業,既能放松身心,又能促進身體健康,符合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生活的需求。利用森林對健康的特殊功能發展森林康養產業,是普及健康生活、完善健康保障的重要內容。森林中的高負氧離子環境對人體有多種保健功能,森林釋放的植物精氣能夠有效治療多種亞健康、慢性病。森林的多樣性景觀可以有效調節和改善機體的機能。發展森林康養,為社會民眾提供了一條切實可行的健康輔助療法,符合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符合“健康中國”行動的要求,符合人民群眾對于健康生活日益增長的美好需求,是貫徹落實“健康中國”戰略具體體現。
四個結合:
1、和全民健身相結合。結合森林地形,以適宜的運動方式來增強機體活力和促進身心健康的康養活動,具有養生為先、注重體驗、主動訓練、綜合康養等特點,具備輔助治療疾病、康復治療和提升健康等功效。主要產品有戶外拓展、極限運動、叢林探險、森林慢跑等,療養者可根據自身實際需求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在森林中適當運動可有效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心肺功能,緩解壓力,促進機體保持充足的精力和維持穩定的情緒,降低亞健康風險。借助森林康養基地景觀資源、豐富的負氧離子、植物釋放的芬多精和養生藥膳等開展慢節奏、靜養式康養活動,如森林浴、養生藥膳、中藥浴、森林瑜伽、森林太極等。清新的空氣、慢節奏養生運動和養生食療的有機結合,能有效調節人體機能、促進身心健康,達到休養身心的效果。
2、和生態旅游相結合。森林康養作為大健康產業和旅游文化產業相結合的一種全新產業模式,受到社會民眾越來越廣泛的接受和推崇。將森林康養產業和生態旅游產業融合起來不僅實現了生態效益,同時也實現了經濟效益,是一條可持續性發展道路。開展以大眾健康為目的的森林游憩、度假、療養、保健、養老等服務活動,集觀光旅游與種植、養殖、手工制作、科普教育、民風和民俗于一體。感受森林、山水風光和當地文化的獨特魅力,并達到陶冶性情和調節身心健康的目的,是旅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一種新型模式,能吸引社會力量和社會資本參與森林康養。
森林康養不僅是一種對于生態資源的保護與開發方式,更是一種公眾享受自然、親近自然、緩解身心壓力、健體強身的方式之一。
3、和林業重點工作相結合。森森林康養基地對環境的要求和對森林質量要求的導向性,使得林康養和林業重點工作如森林可持續經營、森林防火、科學綠化、病蟲害防治、林權改革、林下經濟發展等密不可分。如落實科學綠化的指導精神,森林康養基地更加注重康養林的培育和建設。不斷推動森林美化優化。可有效推動林業產業結構性改革,推動國有林場的轉型升級,推動更多森林康養經營主體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修復和改善。森林康養要有好的森林環境,必須在保護和恢復森林生態系統的前提下進行,不能片面追求經濟效益,更不能打著森林康養的名義挖山砍樹、毀林建房搞房地產。
4、和自然教育相結合。以森林環境為背景,開展森林康養基礎知識普及教育、生態觀測等活動,提升行業從業人員對森林康養基礎理論及基本內涵的認知。開展集科普教育、康養、休閑觀光于一體自然教育活動,受到大眾尤其是中小學生歡迎。如對森林植物進行掛牌,請志愿者講解森林起源、森林功能、野生動植物保護科普知識等,讓參與者了解珍稀野生動植物種類、生活習慣、生長環境等,使森林資源物盡其用,讓教育更具趣味性,激發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提升生態保護意識。這不僅起到宣傳科普知識和提高國民科學素質的作用,還對環境保護有著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滿足人們尤其是青少年親近自然、認知自然、保護自然的需求。
許多森林中的鄉村風貌,能反映出當地的傳統生活模式和狀態,具有原始古樸、人與自然和諧、地域和民族、情感和文化體驗等特性,能滿足療養者求知、求美、求樂、求根的精神需求。
五個加強:
一是加強政府引導和政策支持。政府在森林康養產業發展前端的引導作用至關重要,森林康養既是一項產業,也是一項重要的公益事業,應出臺相關政策,制訂相關規劃,明確發展原則、發展方向和發展重點,加強對市場的引導,規定森林康養產業市場準入條件,加大資金、稅收、用地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引導推進森林康養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科學綠化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完善土地支持政策,對集中連片開展國土綠化、生態修復達到一定規模和預期目標的經營主體,可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的前提下,在依法辦理用地審批和供地手續后,將一定的治理面積用于生態旅游、森林康養等相關產業開發。2021年,森林康養基地建設與服務被列入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西部地區鼓勵類產業目錄(2020年本)》,享受稅收優惠。
二是加強科學研究和成果應用。森林康養在我國應該說還處于起步階段,相關專家學者從森林康養發展的重要性、內涵、發展目標、發展路徑與對策等方面都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建議基礎研究方面,探索森林康養的機制機理,康養環境與健康關系的研究,探討何種森林康養環境適應何何種人群,在康養基地什么時間最適宜人們進行康養活動。何種林分內活動可以增加人體活力,提高人體免疫力,增加抗癌蛋白數量等。同時,充分發揮國家森林生態系統監測研究站的作用,加強森林抗氧資源評估方面的研究,對森林環境影響因子進行實時分析。管理方面,對森林康養產業的開發流程、技術標準、評價體系、基地建設、市場監管體制、經營理念、品牌創新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
充分發揮森林康養創新聯盟作用, 推進林業、農業、旅游、醫療衛生、民族醫藥、體育等多學科領域跨界合作,開展對森林康養的健康價值、資源利用、產業發展模式、發展路徑、康養基地建設的市場預測分析等方面研究,促進整體森林康養產業高質量發展。
三是加強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森林康養涉及林學、醫學、心理學、養生學、運動學、老年學、經濟學及健康管理學等多門學科,是一個跨部門、跨行業、跨學科的重大系統工程,也是一項對資源、資金、人才、技術要求高的新產業。目前,森林康養專業人才緊缺,急需健康管理、自然教育、心理健康、森林休閑、森林旅游服務人才??蓮尼t學、林學、建筑學、景觀規劃學等相關專業吸取人才,加快建立合理有效的培訓與工作機制,培養成森林康養產業需要的專業型人才,使森林康養產業更具活力。
積極引導高校和職業院校建設森林康養相關學科和專業,并設立專業考核機制和人才認證機制,培養實用性強、專業技能過硬的康養人才,改變森林康養行業人才缺乏的現狀。提高森林康養旅游的綜合管理服務水平,使森林康養產業快速高質量發展。
四是加強基地建設和規范管理。我國森林康養基地主要以資源環境優越的景區、林場、度假村或森林公園等為基礎建設,主要包括森林、水景、地質地貌、中草藥和氣象等自然資源。2015年,我國首批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工作的啟動標志國內森林康養產業實踐的開始。
森林康養基地質量是森林康養產業成功與否的關鍵。搞好森林康養基地建設,要編制森林康養產業發展規劃,制定為森林康養產業體系建設、評定、基地布局、康養產品開發、醫療健康管理、基地運營管理服務等提供保障的相關政策和管理辦法;完善森林康養服務設施,建立森林康養基地建設標準體系,并制定康養基地的評定和實施程序,為森林康養基地建設提供支撐。
五是加強輿論宣傳和品牌推廣。作為剛起步的產業,要加大森林康養宣傳力度,大力推進森林康養知識傳播,讓更多人來親身體驗森林康養旅游,多途徑,多層次宣傳森林康養知識,開展多樣化的森林康養文化建設與宣傳活動,加大對森林康養的養生保健及康體休閑功能認知。舉辦森林康養主題論壇,向國內外宣傳、展示森林康養產業發展成果,使公眾對森林康養有全面認知。加大宣傳力度,可開辟森林康養微視頻、專題欄目、APP等融媒體普及推廣森林康養理念和科普知識,介紹國內外成熟的森林康養模式和經驗,助推森林康養產業發展。
突出森林康養品牌效應, 提高關注度,以品牌的示范引領作用,可選擇部分區位優勢明顯、資源特色突出、康養理念先進、經營管理規范的森林康養基地,作為森林康養品牌建設重點,帶動森林康養產業提質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