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霍山縣地處大別山腹地,森林覆蓋率76%,大別山主峰白馬尖坐落其境,佛子嶺、磨子潭、白蓮崖三大水庫鑲嵌其中。
良好的生態資源本底加上積極的保護修復舉措,為霍山縣探索林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多元化路徑奠定了堅實基礎。近年來,霍山縣不斷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印發了《關于探索建立林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實施意見》。在全省率先編制《霍山縣林業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報告》,林業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的綠色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三權分置” 激發發展熱情
舒瞻是霍山縣但家廟鎮觀音巖村村民,在外闖蕩多年并小有成就,得知家鄉實施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他看到了商機。
2012年,舒瞻回鄉創辦了霍山縣金馬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流轉5000畝林地發展油茶產業,并在油茶林里套種大豆等農作物以及桔梗、黃精等中藥材,實現“林下套種、以短養長、長短結合”。
為調動企業投資熱情,2018年,霍山縣在但家廟鎮開展了集體林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改革試點,引導和規范林權流轉。2021年進一步開展集體林權調查登記試點,實施林權調查、勘界、登記,開通林權不動產登記系統,頒發林權不動產登記證。目前,試點已完成宗地界格矢量化上圖2.45萬畝,發放林權不動產登記證31本。
如今,舒瞻的油茶林已進入盛果期,油茶基地每年雇傭村民采收,帶動周邊600余名村民人均年增收8000元。但家廟鎮先后引進金馬、科氏叢林、潤澤、家有等一批林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從事油茶種植生產,全鎮油茶基地面積達1.5萬畝。
推進“三權分置”,讓林農和投資方都能安心創業、放心發展。近3年來,霍山縣引進億元以上林業招商項目17個,引進資金29.94億元,有效促進林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靠山吃山 培育林業產業
霍山縣大化坪鎮青楓嶺村過去是個貧困村,山高嶺大、產業單一,村集體一度負債40多萬元。
10年前,韋孝春接任村黨總支書記后,借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東風,采取集體承包、群眾以山林權入股等方式,依托豐富的森林資源,帶領村民發展林業產業,撫育經營300余畝村級林場。
青楓嶺村漸漸有了大變化,建起獼猴桃基地200余畝、甜柿子基地30畝,發展石菖蒲、黃精、茯苓、天麻等林下中藥材1500余畝,全村實現九大產業融合發展。村民日子越過越好,人均收入由2012年的2500元發展到2022年的1.7萬元,十年增長7倍,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也超百萬元。青楓嶺村一躍成為全縣的經濟強村、明星村。
近年來,“靠山吃山”的霍山縣探索出了新“吃”法,全縣堅持護綠、增綠、管綠、用綠、活綠并重,科學合理地利用集體林資源,生態飯碗越端越牢。
2022年,霍山縣毛竹產值達9.02億元,油茶產業產值1.2億元。7個精品森林旅游景區、2家省級旅游度假區、7個省級避暑旅游目的地、2個森林康養特色村構成霍山最美旅游環線,輻射全縣16個鄉鎮,沿線10萬余人直接或間接參與分享森林康養、生態旅游發展紅利,人均年增收1萬余元。
林下經濟 助力鄉村振興
走進霍山縣仁發石斛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石斛基地,“不和農田爭地,不與草木為敵,不懼山高林密,不負山青水綠”的宣傳牌格外醒目,林下一畦畦石斛長勢喜人。
“我們采用‘公司+農戶+基地’的模式帶動村民增收,常年固定用工350人,2022年銷售收入達3000萬元。”合作社負責人徐仁發介紹。
合作社主要從事霍山石斛、霍山黃芽的原種開發、種植、生產加工和銷售,共種植石斛2000余畝,集大棚種植、原生態種植、林下仿野生種植于一體。石斛基地還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游客前來觀光旅游,發展成為森林旅游、研學基地。
作為林業大縣,霍山縣依托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充分挖掘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的優勢和潛力。目前,全縣林下經濟利用林地面積17.09萬畝,其中林下種植1.34萬畝、林下養殖1.49萬畝、林產品采集加工5.04萬畝、森林景觀利用9.22萬畝,林下種養業產值超5.4億元,實現林區經濟增長、林農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