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是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對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基礎性、戰略性作用。
隨著深入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大力開展森林可持續經營,我國實現了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連續30年“雙增長”。2021年,我國森林面積34.65億畝、森林覆蓋率24.02%。
目前,我國林草生態建設已迎來科學綠化與提質增效增匯“并重”的歷史新階段,亟須通過加強森林保護發展、加強森林可持續經營、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增強森林碳匯能力等,持續增總量、提質量,全面促進森林資源提質增效。
加強森林可持續經營迫在眉睫
在我國,森林質量不高的問題一直存在且較為突出。
由于歷史原因,天然林過度采伐,次生林、多代萌生矮林比例增加,缺乏原真性和目的樹種;同時,由于以往營造林重造輕管、重數量輕質量,各地森林經營工作累積了大量歷史欠賬,導致單位面積森林蓄積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森林結構不合理、中幼林面積占比過高等,森林經營現狀差強人意。
加強森林可持續經營,必須正視相關問題。
國土綠化空間不足。國土“三調”結果顯示,現有可用于造林地塊大部分是坡地,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的三北地區,立地條件差、造林難成林,擴大森林面積正遇到“天花板”,空間更加有限。
森林質量明顯存在短板。我國森林平均每公頃蓄積95.02立方米,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70%,林地生產力未得到充分發揮。
森林資源結構不合理。全國中幼林19.1億畝,占喬木林總面積63.7%,每公頃蓄積僅66.16立方米,提升森林質量、增效增匯潛力巨大。
因此,把提高森林質量作為主攻方向,全面加強森林可持續經營,努力提高森林質量,及時將大規模國土綠化重點從注重增加森林面積轉向面積和質量并重,帶動整個林草工作提質量、上水平,已是當務之急,迫在眉睫。
加強森林可持續經營意義深遠
全面加強森林可持續經營,精準提升森林質量,保持森林面積、蓄積“雙增長”,不斷增強森林固碳增匯能力和林產品供給能力,是森林科學經營的必然要求,是維護國家生態、氣候、糧油、能源、供應鏈等安全戰略的必然選擇,也是助力鄉村振興、區域發展的重大具體行動,具有多重深遠意義。
森林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抵御災害、凈化空氣、改善氣候、保護物種等多種生態功能,在維護生態系統平衡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全面加強森林可持續經營,優化調整林分結構,持續改善林內環境,科學修復退化林分,全面保護生物多樣性,建立穩定、健康、優質、高效的森林生態系統,將有力保障國土生態安全、不斷擴大經濟社會發展環境容量。
我國是木材及木制品生產、消費大國,近年來國內木材產量不斷增加,仍滿足不了市場需求。在我國,喬木樹種多達2000余種,核桃、油茶、油橄欖、文冠果等木本油料樹種多樣,板栗、棗、蘋果、柑橘等經濟林果樹種豐富,林下參、林下菌、林下藥等林下經濟產業形態極為多樣。在此基礎上,通過加強森林可持續經營,積極培育珍貴樹種,發展大徑材、向森林要木材,發展林下經濟、向森林要糧油,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的餐桌食材,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成功探索更多樣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和機制。
山區占我國國土總面積近70%,有5億多農民生活在山區,林業每年可解決4500多萬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在南方集體林區林業重點縣農民收入40%來自林業。當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增收壓力增大,集體山林也迫切需要科學管理和集約經營。通過森林可持續經營,可以實現林農屬地就業創業增收和森林財富持續增長,把山區林區巨大的資源優勢、生態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優勢、社會優勢,讓廣大林農實實在在分享到林業改革發展紅利。
我國人工林面積13.2億畝,據粗略估算,可以額外增加碳儲量1.2億噸。我國森林面積34.65億畝,中幼林約占2/3,中幼林生長快、固碳增匯功能強,森林生態系統碳匯潛力巨大。全面加強森林可持續經營,持續增強森林生態系統固碳和碳匯能力,是實現“雙碳”目標的現實抉擇。
顯然,新時代的森林可持續經營勢在必行。
全面推進森林資源提質增效
黨的十八大以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等重要文件均明確強調,要加強森林保護發展、加強森林可持續經營等。我國森林經營制度架構初步建成,森林資源總量質量持續提升,森林可持續經營模式不斷優化,森林經營惠民功能也不斷顯現。
近年來,為破解政策、投入等制度機制難題,國家林草局持續開展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全國森林經營樣板基地等試點示范建設,推廣近自然經營、多功能經營,成功打造了河北塞罕壩木蘭圍場國有林場近自然全林經營模式、吉林汪清林業局采育林經營模式等典型。木蘭圍場林分蓄積生長率提高19.5%,汪清實現森林蓄積超越3個“3000萬”,廣西七坡林場、黃冕林場桉樹每畝出材量17立方米以上、產值超萬元。
森林可持續經營成效已得到持續顯現。2020年,我國主要林產品產量持續增長,商品材產量1.0億立方米,大徑竹材產量32.4億根,干鮮果品、木本油料、森林糧食產量1.9億噸,林草產業總產值達8.2萬億元。通過實施“雙重”規劃、以工代賑、開展森林可持續經營,林場職工工資提高了1.5倍,精準帶動300多萬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新時期,瞄準提高森林質量主攻方向,要重點從深化森林經營管理改革、全面推進森林可持續經營、培育健康穩定高效森林生態系統、實施分區施策分類經營、嚴格落實森林經營規劃方案、持續加大森林經營試點創新工作等多個方面持續發力,開創森林可持續經營全新格局。
國家林草局已印發《全國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實施方案(2023—2025年)》,將著力打造一批森林可持續經營的試點示范單位,初步建立科學可行的森林經營方案制度,推動建立有效的森林可持續經營管理決策機制,積極建立推進森林可持續經營工作的保障機制,總結提煉多樣化可復制推廣的森林可持續經營樣板,探索國有林固碳增匯的經營模式。
面對增加森林面積面臨“天花板”、提質增效增匯潛力巨大等一系列重大課題,持之以恒開展森林可持續經營,堅持不懈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在較高水平上發揮森林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就是筑牢國土生態安全屏障、擴大經濟發展環境容量、助力生態文明建設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戰略舉措。
森林可持續經營,開啟森林資源提質增效的新時代。
上一篇:聆聽鹽城 一座城市與鳥的和諧共鳴